菅春雷
(遼寧省北票市章吉營農業技術推廣站 遼寧 北票 122119)
農機深松技術作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關鍵內容,指的是借助聯合整地機(具有深松部件)或拖拉機牽引深松機實施局部或全方位土壤耕作,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一項機械化整地技術。農機深松作業的基準是將犁底層打破,土壤深松深度以25~40 cm為宜,土壤密度以12~13 g/cm3為宜。深松作業對提高土壤的透氣與透水性能十分有利,農作物得以良性生長,同時農機深松作業還可以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對實現農作物節本增效、優質豐產具有重要意義。
2.1 農機深松技術做到因地制宜。土壤不同,其深松要求也會有所差異,且土壤墑情差,會加大深松作業的難度。為此,在進行深松作業時應因地制宜,確保墑情良好的情況下實施深松整地作業。
2.2 深松作業周期的確定。視土壤狀況進行深松作業。一般而言,規模化深松作業間隔為2~4年,并確保深松深度相同,深松時值夏季則應施用基肥。
2.3 深松方式的確定。①全方位深松:通過深松犁進行全方位松土,適用于全部農田建設,能夠處理耕層較淺的土壤,通常作業深度為25~30 cm;②局部深松:該種方式具有針對性、高效性,僅對需要松土的區塊借助鑿型鏟或雙翼鏟等進行深松處理,旨在實現提墑蓄水的耕層結構。需注意,為確保深松效果顯著,應依據農作物類型、土壤墑情等狀況,采取局部深松與全方位深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深松作業。
2.4 深松作業深度的明確。根據農作物類型、土壤墑情確定深松深度(一般深度為20~30 cm),如種植小麥的地塊深松深度控制在25~30 cm,種植玉米的深松23~30 cm;而鹽堿地等區塊,對深松深度有較高的要求,一般需要深松35~50 cm。同時,深松作業過程中應把控好農業機械的力度,旨在保證作業深度均衡,各行深度允許2 cm的誤差范圍。
2.5 深松間距的確定。農機深松整地行距要做到統一化,通常行距為35 cm左右,而明確局部深松作業深度時還要考慮所栽培的作物種類。具體而言,深松整地后,播種窄行作物(小麥),應控制深松間距在10 cm左右;播種寬行作物(玉米),則行距與深松間距需保持一致。在農機深松整地技術的實際應用過程中,要確定深松間距,則需要整合多種因素,例如深松目的、土壤種類以及深松機具等。
在一輪深松作業完畢后,應及時擦拭機具上的黏土等附著物,以確保下一輪深松作業機具運行狀態最佳化;較大負荷的深松機具作業時要做好潤滑工作,對深松鏟的磨損狀況實時察看,一旦磨損應及時進行維修或更換;深松機具作業后通常要擱置,在擱置的這段時間,機具的保養工作極為重要,不僅要做好機具上雜草、污物的清除工作,還要避免機具日曬雨淋,在機具易生銹部位加以防銹處理,更換機具上的磨損零件等,對深松機具的定期維護和保養,能夠保證深松機具使用的良好性,有助于提升其作業水平。
4.1 改進與完善機具配套設備。機具配套設備的改進與完善能夠確保深松整地技術的有效開展,可以在滿足農業生產需求的同時,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同時結合當地特點,篩選與本區域實際情況最相符的深松機具,并加以試驗、推廣、跟蹤,將農機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反饋,收集各方面的改進建議。譬如深松鏟尖的耐磨損性能較差,為避免深松整地作業效率的降低,需要及時進行更換,并將其加以改進與完善。
4.2 提高農民群眾對農機深松整地技術的認可度。農機深松整地技術的應用推廣需要得到農民群眾的認可,相關部門要通過多種形式強化農民群眾的農機深松整地意識,加強對農戶農機深松整地技術的應用指導,使其改變傳統觀念,意識到農機深松整地技術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中的重要性,深化農機深松整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