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麗
(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從我國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和考古學界的相關發現來看,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有著密切的長達幾千年的文化交流歷史,少數民族音樂具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其中史詩創作像一顆明珠,它既屬于文學范疇,亦是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少數民族音樂漫長悠久的發展歷史中,產生了無數優秀的音樂作品,并誕生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三大史詩”: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蒙古族的 《江格爾》和藏族的 《格薩爾》。這些史詩級民謠以歷史上出現的英雄人物和背景故事作為素材進行創作,并廣為傳唱,通過精巧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豐富的藝術表達形式,生動地勾勒出了古代族人生活的鮮活畫面和歷史畫卷。對研究少數民族音樂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少數民族聚居在中國各個地區,不同的生活環境賦予了這些少數民族天然的強大音樂創造力,為中國歷史上歌、舞、樂的發展提供了多樣的音樂體裁和藝術表現形式。其中,民謠作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主體部分更是品種繁多,它是少數民族人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集體創作的成果。大量對少數民族多聲部音樂的研究著作表明,中國有24個民族存在著具有穩定形態的多聲部民謠,這些民間民謠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顯著的地域性,例如苗族的多聲部情歌、侗族“大歌”等等,它們為中國音樂理論的研究提供了諸多有力佐證。
豐富多樣的少數民族民謠音樂形式為研究中國傳統和聲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些優秀的民謠作品和音樂形式也逐漸成為中國音樂作品創作的靈感源泉。少數民族生存環境的豐富性和特色化、多樣化,促使他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習俗,從而衍生出了豐富多彩的歌舞表現形式,而民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少數民族民謠音樂創作與生產勞動、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習俗等息息相關,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習俗也造就了絢麗多彩的民謠音樂文化。
歷史悠久的中國音樂文化是由漢族以及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積淀凝聚而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體系呈現出不同的音樂表達形式。我們必須要重視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價值及其深刻的內涵。
我國有著極為豐富的少數民族民謠音樂文化資源,近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少數民族民謠音樂經濟價值的研究。
3.1 多地組織原生態民謠比賽(展演)活動。這幾年比較成功而又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的有“中國南北民歌擂臺賽”“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賽”、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中加設的“原生態”唱法組等。雖然參加的歌手不限民族,漢族歌手也可參加,但比賽獲獎者大多為少數民族歌手,過去一直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民謠一時之間成了家喻戶曉的歌種,許多少數民族歌手脫穎而出,有的被推薦為歌種傳承人,有的成了各地爭相邀請的明星歌手,有的則被專業藝術團體看中成了職業歌唱演員。這些優秀歌手在全國各地不同場合演唱著本民族、本地區的民謠,有力地促進了民謠在更大范圍內的交流與傳播,也推動了青少年(尤其是鄉村青少年)學習少數民族民謠的熱情,這顯然有利于民謠的傳承與保護。
3.2 將少數民族傳統民謠音樂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進行旅游村、民俗村建設。當前,旅游村、民俗村的建設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除了各大都市建有規模宏大的民族風情園(如北京中華民族園等)之外,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點,也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起來,如云南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四川的九寨溝、湖南的張家界、貴州的龍宮及廣西的北海等等。這些旅游點的旅游項目除了參觀自然景點以外,主要的就是利用豐富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和傳統民謠音樂文化資源進行節目表演,讓游客觀賞。配合節目表演,有不少旅游點還同時出售民族服飾、土特產以及音像制品,通過這些旅游服務,既宣傳、弘揚了少數民族風格獨特的音樂文化,又獲得了經濟效益,為拉動地方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3.3 對傳統民族音樂資源進行商業性開發,將其納入商業運轉體系。以韓國為例,他們經常在重要的旅游區舉辦大型的民俗活動,安排許多國家文化表演,如表演韓國傳統的民謠、舞蹈、戲劇等節目;與此同時,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各種媒體予以配合進行大規模的宣傳;商家還在一些場合做了各種廣告并推銷戲裝、面具、樂器、音像、書籍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商品。這種利用傳統音樂文化資源所進行的系列化商業運作,有效地吸引了大批國內外的旅游者,既傳播了韓國的傳統文化,又促進了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極大發展。
在中國的音樂教育教學中,由于受西方音樂思想的影響,少數民族音樂的應有地位沒有被確立。西方音樂理論始終作為中國音樂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和主流形式,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一再被忽視,逐漸邊緣化。人們常常用西方音樂理論來解釋少數民族的音樂形態和表現形式,用西方的發聲演唱、演奏方法來評價和衡量少數民族富有特色的音樂和歌唱等。有些人甚至認為中國音樂的現代化發展就是不斷向西方音樂學習和靠近。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往往被打上“土氣”“落后”“奇葩”等標簽。很多高校的音樂專業教育更是把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當作一種點綴,可有可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始終沒有被正視和承認,更沒有被系統地納入中高等學校的音樂教育之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課程設置中被邊緣化,導致大部分音樂專業學生觀念固化,文化審美出現嚴重偏差。
面對這樣的音樂教育研究現狀,呼吁廣大的音樂教育者和音樂愛好者重視民族音樂、樂器、舞蹈的發展和傳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音樂教育的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民族民謠音樂的傳播需要充分利用各種大眾傳播媒介,如通過網絡、報紙、期刊、電視、電影等重要媒介宣傳民謠音樂文化,讓民族民謠音樂文化與人們的生活緊密交織在一起。在信息化、市場化的影響下,繼承和發展民族民謠音樂當今最有效的途徑是網絡,現在已進入信息時代,傳播媒介豐富而快捷。諸如手機、電視、電影、互聯網等等,這種視聽合一的傳播媒介影響力巨大,深受群眾歡迎。例如,中央電視臺創辦的 《民歌視聽》欄目、電視專題片 《民歌魂》以及民謠大賽的節目等等,都起到了把少數民族地區原生態民謠向更廣闊的范圍傳播的積極作用。
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中國民族音樂的星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輝,具有無可替代的文化價值。許多少數民族地區被稱譽為歌海和音樂之鄉,一些少數民族甚至因為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被人所熟知。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唱節日,如壯族的歌會、撒拉等族的花兒會、苗族的龍船節、彝族的火把節等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資源,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只有充分尊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價值和地位,才能談得上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心,才能進一步推進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通過對少數民族音樂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地位、作用、價值的研究,才能促進中國傳統音樂的進一步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