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偉偉 馬曉男 嚴 飛(衡水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最近幾十年,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和滲透,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漸漸迷失了自我。空虛、無聊、冷漠等負能量在社會上逐漸興風作浪。越是在這樣的時刻,越應該從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正能量,建立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有了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人民才會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信仰,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才會長治久安。在這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本人總是率先垂范,他經常在一些重要場合的重要講話中,引用中國經史子集中的妙言佳句。客觀來說,有些古文的句子并不好懂,但習近平總書記總是能用最樸素、最親切的語言將其進行解釋,使這些經史子集中的妙言佳句緊緊與時代相結合,與人民的生活緊密結合。
2018年10月8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了 《百家講壇》特別節目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這是一檔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制作的節目。該節目共12集,分別為: 《一枝一葉總關情》 《治國有常民為本》 《國無德不興》 《國之本在家》 《報得三春暉》 《只留清氣滿乾坤》 《絕知此事要躬行》 《腹有詩書氣自華》 《惡竹應須斬萬竿》 《天下之治在人才》 《咬定青山不放松》 《天下為公行大道》。每集都由“原聲微視頻”“思想解讀”“經典釋義”“現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六個環節構成。每一集節目都有一個主題,而這一主題正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在一些重要場合的重要講話中曾經引用的古文經典。那么怎樣才能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繼續發揚光大下去呢?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付出自己的努力,特別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從業者,更是責無旁貸。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的講話中談到:“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育部也在近期下發了通知:為了讓學生從小開始接受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各類古詩詞,從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語文教材最主要的變化就是1~6年級光古詩詞就128篇,同比增加了87%,而初中的語文教材古詩詞增加了51%。高考的古詩詞也是從以前的要求背誦60篇增加到了70篇,還有一項變化就是每天必須給學生30分鐘以上的課外閱讀時間。《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節目的播出,更是為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起到了先鋒和旗幟的作用。
2.1 以童謠的形式。在新的語文教材中,一年級下冊就有 《論語》、 《荀子》的內容了,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不知則問,不能則學”等等。對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要深刻理解這其中的內涵并不容易。那么,采用誦讀童謠的形式不失為很好的一個方法。童謠是我國最古老也最基礎的一種兒童文學體裁,其內容簡單易懂,卻具有藝術之美,其形式短小精悍,卻具有韻律之美,其語言簡單樸實,卻具有很強的藝術張力[1]。低年級的小學生雖然年齡尚小,但卻擁有很強的記憶力,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用童謠的形式表達出來,正契合了他們這個時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點。在《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節目中的第四集中提到的 《三字經》,就特別適合用童謠的形式來誦讀。童謠所具有的節奏感,使它誦讀起來朗朗上口,一般誦讀幾遍以后,低年級的小學生就基本上能夠背誦下來,雖然他們不見得能夠完全理解這其中暗含的深邃思想,但如果能堅持每天背誦,定能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2.2 以歌曲的形式。古典詩詞雖然距離我們生活的時代較為久遠,意思也比較難懂,但是,當它們插上音樂的翅膀,就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學生心中飛翔。其實,為古詩詞加上旋律,便于吟唱,古已有之。而宋詞、元曲本來也是有曲調可以演唱的。近幾十年來,也有很多當代的作曲家為優秀的詩歌譜曲。其中以谷建芬老師的成就最大。從2004年起,她便開始創作《新學堂歌》。這一系列歌曲選詞特別寬泛,既有唐詩宋詞,又有漢樂府,還有 《三字經》、 《百家姓》、《弟子規》當中的摘句。其中就有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五集中提到的唐代詩人孟郊的 《游子吟》。截至目前, 《新學堂歌》已經創作出了50首,當傳統文化與美妙音樂相碰撞,他們之間也完成了互相的成全。
2.3 以“班級大家唱”的形式。古典詩詞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言簡意賅。用最少的詞語,講最深刻的道理。同時,每個人心中也會有自己對于古典詩詞的解讀。這就造成了這樣一種現象,同一首詩詞會有不同的作曲家譜曲,我們還以 《游子吟》為例,光筆者自己就知道有三、四個不同的譜曲版本。在小學高年級階段以及初高中同學當中,舉辦各種形式的“班級大家唱”,每個班級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讓大家在集體當中更好地體會、鑒賞、理解古詩詞文化之美。
3.1 以“經典賞析”的形式。在當今的高等教育當中,絕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音樂賞析課。我們完全可以在音樂賞析課上加入經典古詩詞歌曲的賞析內容。但是,如今的音樂賞析課正在慢慢被邊緣化,學生不愿意聽,老師也沒積極性教。那么,這門課程的任課老師就應該主動改革自己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審美教學、律動教學、分析教學、即興教學和教學評價是其中幾個重要環節。不同的音樂教學法只有把握和應用上述教學環節背后的規律,才能構成有效音樂教學過程的基礎[2]。可以通過經典詩詞朗誦,與古詩詞有關的歌曲鑒賞比賽,甚至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根據詩詞的韻律、歌曲的節奏創編一個情景劇,這些都可以使當代大學生愛上音樂賞析課,同時,也使經典古詩詞得以更廣泛的傳播。
3.2 以“經典古詩詞歌曲大家唱”的形式。如今,越來越多的經典古詩詞被作曲家譜曲,許許多多的古風歌曲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并深受當代大學生的歡迎。我們可以緊緊抓住這一契機,開展多種形式、豐富多彩的“經典古詩詞歌曲大家唱”的形式,可以在宿舍之間、班級之間搞,也可以在某一個院系內部搞,最好能在全校范圍內各個院系之間組織展演或比賽,讓大家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更深刻的體會經典古詩詞之美。
3.3 以“為經典譜曲”的形式。創新是音樂流傳的靈魂,也是文化傳承的靈魂。經典古詩詞歷經千百年的流傳,之所以今天還受到人們的喜愛,與它本身就具有的與時俱進的特點密不可分。當代大學生其實對時事政治也是非常關心的,特別是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問題。如今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開設有音樂系,都有相當一部分的專業音樂人才,他們大都有著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有為經典古詩詞譜曲的能力和愿望。像《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一集當中提到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第三集中周敦頤的 《愛蓮說》,第六集當中的“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等等,都可以用來譜曲,當學生唱著自己譜曲的經典古詩詞,一定會別有一番韻味,體會也會更加深刻。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節目播出以后,社會的反響特別強烈,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深受鼓舞。而音樂具有先天的宣傳和教化的作用和優勢。以音樂為載體,就像一雙溫柔的翅膀,像一場及時的春雨,使平“語”近人潤物細無聲地走進校園,走進每個人的心里。也使大家充滿了干勁,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