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衍明 齊香玉 陳雙雙 馮 景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休閑農業研究所 江蘇 南京 210014)
茉莉(Jasminum sambacAiton)又稱茉莉花、茶葉花、葉子花等,是木犀科素馨屬(又稱茉莉屬)常綠灌木,起源于印度等國,在世界各地廣泛栽培[1]。茉莉花約在西漢時期傳入中國,至今已有約2 000年的栽培歷史,其花清新淡雅、潔白如玉、香氣宜人,是著名的花茶原料和重要的香精原料[2]。茉莉花茶用、藥用、觀賞價值齊備,被譽為“天下第一香”、“花樹中的珍品”。
近年來,隨著著名民歌 《茉莉花》的傳唱、電影《茉莉花開》、電視劇 《茉莉花》及被譽為世界十大經典之一的歌劇 《圖蘭朵》的放映,茉莉花文化在國內乃至世界范圍內迅速流行起來。起源于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的民歌 《茉莉花》,不僅唱響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奧地利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更先后在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合上演出,被贊為中國的“第二國歌”,成為中國花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可謂“歌因花而美、花因歌而名”。
茉莉花最初傳入地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后漸次北上并傳播到長江流域。明朝詩人王登曾有詩作:“賣花傖父笑吳兒,一本萬錢亦太癡。儂在廣州城里住,家家茉莉盡編籬。”可見當時茉莉花在南方(廣州)的種植已非常普遍(“家家茉莉盡編籬”),而在江蘇蘇州卻很稀罕,售價很高(“一本萬錢”)。此詩成為在王登生活的時代(明中期)茉莉花在南方大面積種植并已傳播到江蘇的有力佐證。
目前,國內種植茉莉花較多的主要是廣西、福建、四川、廣東等地,主要是生產鮮花用于加工花茶。茉莉花雖被選為江蘇省的“省花”,但其在江蘇的種植并不普遍,主要集中在南京、蘇州等蘇南地區,種植方式以盆栽為主,并以民間分散種植為主,很多人習慣于在庭院、陽臺種上三兩盆,栽培目的主要是賞花和品香。此外,浙江、江西、安徽、臺灣等地也有種植,但規模不及廣西和福建。
花文化具有雙重屬性,即物質性與精神性,并具體體現在物態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3個方面[3]。其中,物態文化是文化中可以感知到的、具有物質形態的具體事物,是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行為文化是特定行為方式和行為結果的積淀,體現著人們的觀念和價值取向;精神文化則是在物質文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意識形態。
2.1 茉莉花的物態文化。茉莉花的物態文化蘊含于“茉莉花”這一實體及其所具有的應用價值中。茉莉花的花色潔白無暇,香氣清新、淡雅、宜人,且花期長,故觀賞價值極高,除用作盆花外,還廣泛用于胸花、襟花、簪花和手捧花等,以體現用者的高雅和純潔。用茉莉鮮花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以其宜人的香氣、鮮活的滋味受到全世界消費者的青睞,被譽為“花茶之珍品”。正是茉莉花茶的出現促進了茉莉花在中國的大面積種植和廣泛傳播,形成了茉莉花文化產生與發展的深厚物質基礎。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藝在距今約800年的宋代趙希鵠所著 《調燮類編》中已有詳細記述,本身就是茉莉花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質載體[3]。201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將“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進一步彰顯了茉莉花茶文化對中西農業文化精粹的融會貫通。茉莉花的根、莖、葉、花均可入藥,具有治療目赤腫痛和止咳化痰等藥用和保健價值,被記載于 《本草綱目》、 《本草會編》等古籍中[1]。用茉莉花提取精油、加工香料,可減輕頭暈、感冒、目眩、鼻塞等癥狀。茉莉花還可食用,據報道,新鮮的茉莉花能加工成各種菜肴,如“茉莉花粥”、“茉莉花炒肉丁”、“茉莉花豆腐羹”等[4],從而以另一種形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都是茉莉花豐富的物態文化的具體表現。
2.2 茉莉花的行為文化。茉莉花的行為文化可追溯到其原產地印度,當地一直有佛教信徒將茉莉花敬獻給佛祖的習俗,并用茉莉花加工成佛香,深受僧眾喜愛。但茉莉花傳入中國后,作為佛教用花的風俗卻沒有隨之推廣,而是向簪花、襟花等轉變,逐步成為女性日常用花,發展為獨具中國特色的茉莉花行為文化。中國女子簪茉莉花的習俗在晉朝已有記載,“依枕斜簪茉莉花”描述的就是當時女子頭簪茉莉花的情景。到了唐宋時期,簪花更是普及。“荔枝鄉里玲瓏雪,來助長安一夏涼”說的就是在長安大街上遇到頭簪茉莉花的女子,滿身香氣以至于把漫天的暑熱都退去了[5]。元朝詩人江奎在詩作 《茉莉》中寫道:“雖無艷態驚群目,幸有清香壓九秋。應是仙娥宴歸去,醉來掉下玉簪頭”。到了明代,人們編出了小調吟唱它:“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的花草香也香不過它”。這曲600多年前發源于南京的 《鮮花調》,就是今天聞名遐邇的民歌 《茉莉花》的前身。清·王士祿“香從清夢回時覺,花向美人頭上開”描述的也是女子頭簪茉莉花的情形。在蘇南地區,人們尤愛茉莉花,不僅簪花蔚然成風,還喜歡將花朵別于衣襟,或扎成花籃、花束、花球、花環等懸于廳堂或掛于床帳中,既可觀賞又可品香。因此,江蘇種植茉莉花雖晚至明朝,但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很快形成了獨特的蘇南茉莉花文化。
2.3 茉莉花的精神文化。茉莉花的精神文化體現在廣大群眾以茉莉花為載體反映出的各種觀念、信仰、理想、藝術取向及價值觀等的集合。茉莉花色白如玉、小巧玲瓏、清新淡雅,與中國文人歷來含蓄內斂、潔身自好的人格追求相吻合,也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高潔、謙遜、質樸的道德追求和審美情趣相一致。這是茉莉花在傳入中國后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也是源自西方的茉莉花文化得以融入中國文化的原因所在[6]。茉莉花的精神文化較多地體現在詩詞歌賦上。除上述文學作品外,還有很多描寫茉莉花馥郁之香、冰雪之姿的佳作流傳至今,如“露華洗出通身白,沉水熏成換骨香”(宋·葉廷圭)、“自是天上冰雪種,占盡人間富貴香”(宋·許野雪)、“梅花宜冷君宜熱,一樣香魂兩樣看”(明·沈宜修)等。近年來,茉莉花元素開始在音樂、歌劇、影視作品中流行起來,電影 《茉莉花開》、電視劇 《茉莉花》和意大利歌劇 《圖蘭朵》等文藝作品,都成為茉莉花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并且價值取向也開始從“重形的描述”向“重意的體會”轉變[3]。茉莉花的美在于它的潔白、清香和質樸,從簪花習俗的開始就不可避免地與女性之間有了密切聯系。文人墨客對茉莉花的描述和贊美其實也是對東方女性的描述和贊美。可以說,茉莉花的美就是東方女性美的典型代表,而融匯東西方文化精粹的茉莉花文化無疑是中國花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休閑農業起源于19世紀30年代意大利、奧地利等歐美國家的農業旅游,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是拓展農業功能的一個全新而重要的載體。我國休閑農業起步較晚,始于上世紀80年代,但經約30年快速發展,已由最初單純的觀賞田園演變成為集休閑、觀光、體驗、科普、旅游等活動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休閑農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具有“色、香、姿、韻”的花卉不僅可給觀賞者留下美的印象,還能促進人們對大自然的心靈感悟,并通過積極參與、深度體驗而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因此,美麗的花卉及其所代表的花文化與休閑農業的結合可優勢互補、互相促進,能充分發揮休閑農業的觀光功能、生態平衡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7]。同時,現代花卉產業也應積極向休閑觀光的方向發展,如建設“花卉博物館”、“花卉主題園”、“花卉科普農莊”、“花卉美食農莊”及“花卉康體養生農莊”等特色休閑農莊,而不再是傳統上單純的花卉生產基地,以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具體到茉莉花來說,其花可賞、其香可聞、其材可食、其茶可品、其曲可聽,能全方位滿足人們的感官享受;再加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知名度極高,無疑是發展花卉旅游和休閑創意農業很好的素材。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3.1 加強茉莉花主題花園建設。茉莉花花期長達數月,本身就可以作為吸引游客前來觀賞的主要載體,通過茉莉花專類園、茉莉花展示園等主題花園的建設,可促進茉莉花從傳統的家庭盆栽為主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種植轉變。至于茉莉耐寒性差、在北方冬季易受凍的問題,完全可以借助栽培設施解決。茉莉花的花期可人為調控,如能將設施栽培與花期調控技術相結合,實現在國慶、元旦、春節、元宵節等重要傳統佳節開花和周年開花,更能吸引人氣、聚攏客流。
3.2 拓展茉莉花的休閑功能。應引導游客深度參與其中,如鮮花采摘、香精提取、花茶制作、花飾編制及插花、花藝表演等活動,都可讓消費者體驗到休閑、創意的樂趣,從而增加經濟效益。而以茉莉花為主題的電影、電視劇放映或歌舞表演等文藝活動,也能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心理感受,更加激發人們對茉莉花的喜愛,從而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
3.3 豐富茉莉花的精神文化內涵。茉莉花的精神文化不僅反映了中國眾多文人墨客的理想、信仰、情懷與藝術取向,也反映了廣大群眾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等[12]。不僅如此,茉莉花的清香、潔白、典雅、端莊、含蓄等特點還具有廉潔文化的內涵,茉莉花種植園可作為廉政教育基地和黨性鍛煉基地,通過讓廣大黨員干部感受茉莉花樸實無華的品質和清正廉潔的操守,觸動心靈、堅持理想信念。
3.4 舉辦茉莉花文化節,協同發展相關產業。用茉莉花提取精油、加工香精香料、生產保健品、工藝品等,使之與加工業緊密聯系。茉莉花能食用,可開發眾多美食佳肴、飲品、點心等,實現與餐飲業的直接結合。各種觀光、體驗、創意活動的開展,使茉莉花與旅游業又交織在了一起。因此,通過茉莉花主題文化節的舉辦,發展茉莉花(包括茉莉花文化)相關產業,可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而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