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賈 妍 王 鑫賈文冬
(1河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河北 石家莊 050050;2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 河北石家莊 050051;3河北省農業機械鑒定監理總站 河北 石家莊 050051)
河北省氣候條件良好,物產豐富,是我國主要的農作物優質種植區。糧豆種植歷史悠久,分布區域廣泛,主要種植種類有大豆、綠豆、紅小豆、豌豆、蠶豆、鷹嘴豆、白豆、蕓豆等。糧豆是糧食作物,也是加工特色食品與飼料的重要原料。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新形勢推動下,在河北省平原和低平原區改變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制,大力推廣種植糧豆類農作物一年一熟制,實現“一季休耕、一季雨養”,充分挖掘糧豆作物雨熱同期的增產潛力。張家口沽源、蔚縣、陽原、張北、康保等縣利用區位優勢發展糧豆種植,帶動河北省糧豆種植面積的回升。
1.1 大豆。在全省均有種植,以夏播平種為主,間套種為輔,2018年種植面積131萬畝,總產21萬噸。其中石家莊地區種植面積最大,播種面積在34.6萬畝,占全省的26%以上,主要推廣夏玉米+大豆間作技術種植模式。其次為廊坊和滄州地區在15.3萬畝和12.9萬畝,張家口、秦皇島、邯鄲、邢臺、保定、衡水六地在7~10萬畝。大豆是主要河北省主要的糧油作物,也有少量鮮食菜用。其主要品種有冀豆12、冀豆17、冀豆10、中黃25等品種。
1.2 綠豆。種植面積15.7萬畝,總產1.8萬噸。全省各地均有種植,其中張家口常年種植面積在8.6萬畝左右,占全省總面積的50%以上。生產中綠豆的種植方式多樣,有清種、混種和間種,以與玉米、棉花、谷子等作物混種或間作套種為主。河北省種植的綠豆主要品種有冀綠7號、冀綠3號、冀綠10號、中綠5號等品種,張家口本地傳統品種“鸚哥綠豆”也是農戶的主要種植品種。目前河北省種植的綠豆除了滿足本地區食用和加工需求外,還出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
1.3 紅小豆。種植面積6.9萬畝,總產8 000噸。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張家口、衡水種植面積分布為2.3萬畝和1.8萬畝。種植模式以間作套種為主,與玉米等作物進行間作。近年來種植的主要品種有冀紅l號、2號及唐山紅、陽原紅、井陘紅等品種。紅小豆除了供應本地食用和加工外,主要出口日本、德國及東南亞等地區。
2.1 品種更新慢,單產水平低。一方面,育種業發展緩慢,致使品種陳舊,得不到及時的更新換代。如紅小豆,自90年代河北省引進了一批冀紅1、冀紅2、冀紅3、冀紅4小豆新品種以來,一直延用至今。另一方面,農民意識里對雜糧種植不重視,以自留種為主,沒有主動購買并挑選品種的意識。
2.2 種植分散,推廣力度低,未形成規模。由于雜糧雜豆適應性廣,還有養地作用,因此大部分糧豆都種植在地力條件較差的地塊或間作于其他作物中或種植于邊邊角角的地塊用于查漏補缺。長期以來,并未重點大規模推廣,因此種植雜亂分散,管理粗放,未形成規模,產量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2.3 機械化程度低,管理粗放。由于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糧豆機械化程度明顯低于主要糧食作物,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生產專用機械的廠家很少,因為受眾群體小,專門生產糧豆收獲播種的農機廠家較少。二是糧豆一般種植在生產條件差的地塊,零星種植可使用的農用機械少。大量的人工投入費工費力,致使糧豆單產低、面積小、綜合效益低。
2.4 龍頭企業少,深加工能力不夠。目前河北省糧豆除一部分留作自用外,大部分上交給糧食收購企業或個人,幾乎沒有大型的深加工企業。因此,商品流通不暢也是制約糧豆生產及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3.1 發揮比較優勢 調整種植結構優化區域布局
3.1.1 壩上優勢雜糧產區:包括張家口市的張北、康保、沽源三縣全部,尚義縣大部和承德市豐寧、圍場縣的一部分。該區域自然條件獨特,具有光照充足、海拔高、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水源和空氣質量好,病蟲害發生少,具有天然“綠色”、“無公害”的特點。該區域要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打造優質綠色品牌,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帶動規模化生產,提升機械化水平,進而帶動糧豆產業轉型升級。
3.1.2 太行山、燕山優勢雜糧產區:包括張家口和承德兩市壩下地區,秦皇島、唐山東北部,保定、石家莊、邢臺和邯鄲西部,是河北省雜糧生產的主要區域。淺山區適宜發展間作小豆、綠豆、豇豆;深山區適宜發展綠色優質谷子、糜子、蕎麥。在發展策略上,以推廣優質品種,示范配套綠色標準化栽培技術,探索訂單農業模式,構建綠色雜糧生產基地。
3.1.3 黑龍港低平原優勢雜糧產區:包括衡水、滄州兩市全部,以及邢臺、邯鄲兩市東部地區。該區域土壤深厚、地下水超采嚴重,適宜發展谷子、高粱、綠豆、紅小豆等糧豆。探索輪作休耕新模式,推廣多抗型品種和節水簡化栽培技術。
3.1.4 沿海灘涂特色雜糧產區:包括唐山、滄州的沿渤海地區,適宜種植高粱等耐鹽堿作物。
3.2 依靠技術創新,延伸雜糧雜豆產業鏈條。在優勢產區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單純的依靠傳統種植技術無法滿足生產要求,結合區域溫度、降雨、土壤條件、種植習慣改良現有技術模式,增加科技投入,引進、選育雜糧雜豆優良品種,提純優質特色農家品種;推廣綠色輕簡化栽培技術,開展專業化技術宣傳與田間指導服務,重點攻關農產品品質升級;加強對配套農機具的研發生產,減少用工成本,提高單產和種植效益;打破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發展難題,延伸糧豆產業鏈,提升產業水平,深挖發展潛質。
3.3 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創立產地區域名優品牌。探索生產規模化,打造品牌化優質農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在優勢區,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制定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建立健全病蟲防治體系,完善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加強對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的監測與檢驗,提高產品品質,構建品牌信譽,提升名優品牌價值。加強“三品一標”建設,把田間管理技術標準化、簡潔化、通俗化。把產品品質最優化,推進品牌建設,構建一批受廣大消費者信任和認可的農產品優勢品牌。全面提高優勢糧豆質量安全水平,實現基地標準化生產。加強對農民的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技術培訓工作,推動標準入戶。把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成為優勢雜糧雜豆產品的出口基地、龍頭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和名牌產品的生產基地,推進創立產地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
3.4 扶持特色龍頭企業,實現產業化經營,帶動產業興旺。扶持基礎好、特色鮮明、技術成熟、創造力強的糧豆加工企業,培植優勢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市場開拓、加工增值、產業升級,完善農產品及加工商品的行業標準。在國家和省內科技項目上加大力度予以支持。構建“企業+科研單位+種植戶”的生產模式,開展技術創新與技術推廣落地;探索“訂單農業”購銷模式,解決種植戶銷售難,企業購買原料良莠不齊的難題,提高抵御市場價格波動的能力;形成“龍頭企業+產地品牌+特色加工品”產業模式,以龍頭企業為主體,樹立產地品牌,深挖農產品潛藏價值,生產特色農產品加工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利用龍頭企業信息靈敏、研發力量雄厚的特點,把市場需求、產品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戶,提高本地品牌價值,講好品牌故事,研發特色加工品,進而通過統籌化布局、規模化種植、規范化生產、訂單式經營、標準化加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條延伸,農業、企業、政府、科研、推廣緊密連接的產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