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邦
(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吉林長春 130118)
長嶺縣地處農牧交錯區,屬于北方半濕潤農業區和半干旱牧業區的過渡地帶,位于吉林省西部,大致由東北向西南延伸400毫米等雨量線周圍。作為半農半牧地區,長嶺縣地形東南高西北低,平均比降1∶1300,海拔在145~270米,地勢平坦,以低洼鹽堿草甸濕地為主,pH值由東南逐漸向西北升高,擁有近20萬公頃草甸濕地生產弱堿性優質牧草。據相關資料統計,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縣小尾寒羊蓄載量在100~150萬只,夏洛萊和西門塔爾牛蓄載量在25~30萬頭,都是以引進品種為主。但是由于工業化城鎮化剛剛起步,畜產品市場狹小,商品率極低,導致養殖業的效益低下。同時,由于養殖業的粗放經營、超載放牧、嚴重破壞草原生態,以糧為綱的理念也制約養殖業的發展建設,加上機械化開墾草原的手段發展迅速,以及除草劑的大范圍應用,導致草原濕地面積銳減。當時家家戶戶養牛羊,自家產的秸稈供應不足,還要外購秸稈作為粗飼料,牛羊養殖業在當時發展速度過快。
進入新世紀以來,因工業生產給地球帶來的溫室效應逐漸凸顯,21世紀初的連年干旱就是最好的例證,這次干旱造成北方干旱區向南移50~70公里,導致主要草原河流地帶斷流或干枯,致使長嶺縣水庫和大壩干涸,同時這也是造成長嶺縣草原濕地消失的主要因素。氣候的急劇變化、干旱加劇導致退草還田普遍化,因為牧業扶貧是以開墾草原為主要手段的。本世紀初國家開始實行糧食直補,旱田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而單一糧食生產卻造成草原濕地完全消失,玉米產量逐年遞增,其庫存甚至一度居高不下。農藥殘留嚴重,秸稈已經不能作為牛羊健康生長的飼料,即使當作燒柴其污染也是巨大的。玉米的線性增長侵占了草原濕地,牛羊的生態環境具有空間和時間結構特征,其在商業競爭面前喪失了時間與速度的優勢。當前的牛羊養殖業以糧食和豆粨為主要飼料,飼喂秸稈的育肥牛僅存欄1~3萬頭,完全喪失了產業組織能力,單一而廣泛的農戶個體喪失了市場主體地位,在空間和時間上并不具備產業組織標準,再加上資源配置缺失和生態環境惡化,生態肉牛很難走出產業困境。長嶺縣當前確權的土地為20萬公頃,還有16萬公頃的草原濕地沒有確權,依據地理分布和水文氣象,開辟人工草場是最優選擇。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吉林省也提出了恢復生態戰略部署目標,這使長嶺縣的生態脆弱地帶治理前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既符合生態景觀建設,也符合循環經濟的客觀要求。既恢復了草原生態系統的陸地主體地位,改善了區域大氣循環和水循環,又為實現農村草原濕地植被修復,生態肉牛養殖提供新鮮的牧草和新鮮的空氣以及清潔的飲水等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草原牧業是個巨大的太陽能轉化利用系統,沒有草原就沒有畜牧業,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適農適牧地區的農牧業結合是21世紀的新興產業。
中外研究表明:在中觀層次上實現循環經濟最好的載體是建設生態區域和對傳統區域的生態化改造。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產業轉型,在區域層面發展循環經濟都是可行性的選擇。長嶺縣生態肉牛產業生態效率,循環經濟的適宜測度:以恢復縣域草原濕地植被和林地植被作為中心任務,保證貯存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二氮等有機碳的關鍵儲庫(還有耕地碳儲存),開辟和蓄載生態肉牛的自然牧場,以半舍飼、半放牧刈割為主,以紅竹柳圍欄建設廊道,同時使耕地有機質和菌肥的空白得到補充,達到增肥、改土及培肥地力的目的。以生態肉牛加工為主攻方向,建立肥料(Fertilier)、飼料(Feed)、加工(Food)、能源(Fuel)的 4F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縣域生態農業革命、有機農村聚變、綠色農工天地。改善大氣循環和水循環,從而實現滴灌和溫室工程保障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村生態系統均衡的功能和結構。從根本上改善區域大氣循環與水循環,改變西部干旱嚴重的歷史。
長嶺縣沒有重化工企業,也不是重化工污染地區,當前的環保治理重點方向是秸稈焚燒。以環保治理拉動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將污染治理轉化為資源開發的優勢,使環保工程作為產業建立的基礎,實現環保效益的經濟收益(CDM),通過工業沼氣工程建設,促進農業高產穩產農田建設。形成以人工草場為基地,生態肉牛為主導,沼氣建設為紐帶,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工業為特色的農村效益型產業布局。
農業面源污染容易治理,主要使用替代除草劑轉基因農藥的投入,限制化肥投入。在污染治理過程中,建立農村產業自治組織是關鍵,實行集體化是根本,這樣才能實現規模化養殖,再加上工業沼氣與蚯蚓培育技術的跟進,建立物質集成、能量集成、水資源集成和信息共享共生網絡系統,避開單一玉米生產指標,同時還可減少化肥、農藥和種子的巨大投入。因為種畜和草籽可一次性投入,而且不需要殺菌劑調節劑轉基因的干擾作用,水草豐盛作為乳肉蛋有機綠色食品的根源,草食動物飼養成本只相當于糧食動物的25%,但是必須具備空間和時間蓄載量,整體和系統功能才能發揮作用,這也是生態肉牛作為高端農業的客觀依據,而且只有鄉鎮企業才能肩負重任。2015年推行農牧交錯帶糧經飼三元結構,現在確權20萬公頃耕地格局,其劃分比例為14∶2∶4,即14萬公頃生態玉米,2萬公頃動物蛋白質飼料(填補大豆貧乏資源瓶頸),還有4萬公頃飼草輪作。此外,還有4萬公頃防護林,林下種植的是全部實現滴灌技術的紫花苜蓿,同時在林下培育雙孢菇、杏鮑菇,再加上16萬公頃人工草場,共計24萬公頃草場。以低標準平均每公頃蓄載3頭生態肉牛計算,不記投入成本可達到養殖75萬頭肉牛的總體水平。草原植被可以有效提高肉牛品質,同時還可以消除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調節劑以及轉基因危害殘留,75萬頭肉牛增加的優質蛋白質供給,相當于玉米產量的3~5倍。在此期間能源、肥料、飼料、技術農工和農村產業組織的有機構成,也是生態農業的顯著標志。
長嶺縣油坊村五社東部有100公頃草原濕地,依據地理分布和歷史水文氣象條件,優勢開發50公頃五侯魚塘(可作滴灌、沼氣池、溫室循環水),應對溫室效應干旱時期,改善小區域大氣循環和水循環。油坊村共有600公頃耕地、400公頃草場、100公頃防護林木,集聚資源景觀要素集中開發,建造五侯沼氣池和五侯魚塘各1座,重建400公頃紅竹柳圍欄廊道,保障生態肉牛養殖條件,保障生物習性和生理安全。夏季水草和防護林應對酷暑與干旱帶,冬季太陽能沼氣、防護林抵御嚴寒。開辟生態經濟新時代,締造生態肉牛產業基金,蚯蚓培育基金,防護林碳匯基金,人工草場碳庫基金,恢復我國農村資源、結構、戰略、制度全要素投入。只要開辟基金收入途徑,技術風險投資就有了保障,也可吸引企業投資,實現鄉村振興。
長嶺縣的草原濕地修復工程建設必須具備一定規模的場地,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管理機構,并與區域外環境協調,建立起技術創新機制,建立生態產業孵化中心,必須在金融、稅收、人才、知識產權、土地管理等方面取得政府支持。集體化助力鄉村產業升級,由城鄉對立到城鄉互動,尤其發酵工程應該達到生態產業的30%以上,這是區域高效益轉換系統必備的基礎條件,沒有產業振興,鄉村振興也就失去了支柱。生態農業是最大的環保工程,利用市場和政策機制,科學地解決從吃得飽到吃得健康的問題,逐步打造生態肉牛的中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