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敏璐
中共隴西縣委黨校,甘肅 隴西 748100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寫入了黨章。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要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并提出“五個振興”,即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2018年1月2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隴西縣作為全省43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農民收入同全國、全省有較大差距: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7 629元,僅分別相當于全國(13 432元)、全省(8 076元)的56.8%、94.5%;如何發展鄉村產業,實現產業振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富裕意義重大。
隴西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東西寬52km、南北長46km,總面積2 408km2,轄12鎮5鄉,215個行政村、11個社區,總人口51.9萬人,現有耕地165.9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3.8畝,年均降雨量432mm,年蒸發量1 440mm。近年來,隴西依據自身地理條件,壯大縣域主導產業和發展縣域農業經濟,形成中藥材、草食畜、馬鈴薯、菌菜、勞務等五大主導產業,使增收產業穩固、種養結構合理、三產融合協調,形成了具有隴西特色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一是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加快。2017年,全縣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4億元,已形成中藥材、馬鈴薯、草牧和林果菌菜為主的主導產業,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30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農業合作社擁有成員4 993人(戶),加入合作社農戶達到20 330戶,帶動非成員農戶54 881戶,分別占總農戶數的20.5%和55.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 629元,較2010年的2 860元增加4 769元。
二是主導產業帶動能力不斷增強。2017年,中藥材、馬鈴薯、草牧、設施蔬菜等主導產業,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42萬畝,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戶3 861戶、畜禽存欄量達462.91萬頭(只),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1萬畝,林果種植面積達到8.5萬畝,農業特色產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0%以上,主導產業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1 830.96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7 629元的24.8%。2017年中藥材產業、馬鈴薯產業、草牧產業、設施蔬菜產業分別提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684元、471元、2 048元、894元,分別占收入7 629元的22.3%、6.2%、27.9%、11.8%。通過多種方式發展勞務產業,2017年共輸出城鄉勞動力1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5.5億元,農民人均從勞務產業中獲得收入3 051.6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1.4%。
三是農民致富能力明顯提高。發揮隴西職教中心、農廣校、畜牧局等教育培訓基地作用,加大職業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同時,通過訂單培訓、創業培訓、專題培訓等方式,累計開展技能型勞動力培訓6.5萬人(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7.6萬人(次),農村技能型勞動力占到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1.4%,較2010年提高6.3個百分點。
一是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標準化、品牌化步伐比較慢,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龍頭企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有限,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銷售渠道不暢,農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對產業的支撐拉動作用有限。
二是農業合作組織發展尚處于較低的層次和水平,新型農業組織發展不平衡。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在數量上快速增長,但“空殼社”“掛牌社”“家庭社”的現象較為突出,助農增收、帶動能力還不夠強。
三是廢舊農膜回收、尾菜處理利用、耕地質量保護提升資金等各方面投入上還需進一步加大,面源污染治理的任務還很艱巨。
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監管經費短缺,隊伍力量薄弱。
五是勞務輸轉上,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仍然從事以“拾棉花、搬磚頭、扛麻袋”為主的苦力型勞動,務工收益不高。
要搶抓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政策機遇,以產業振興為鄉村發展的重要支撐,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推進。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支持能人大戶、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使每個村每個產業都能有農民專業合作社覆蓋,同時,注重合作社發展質量的提升。促進產業融合,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建立“自愿平等、利潤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把分散的農民聯結到產業化經營體系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
圍繞藥、畜、薯、菜(菌)四大特色富民增收產業,堅持問題導向分類施策,彌補產業短板,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全縣產業發展。中醫藥產業,實現“五化”,即標準化種植,建設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范、種植基地、繁育基地,確保中藥材的質量;精深化加工,加工產品由初級切片向飲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藥制造、保健品開發全產業鏈的拓展延伸。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全力保障藥材品質。專業化市場,以首陽地產藥材交易市場等23個市場和專業信息服務網站為中心,暢通銷售渠道;規模化倉儲,采用先進技術對已有的倉儲企業進行改造擴容,增強中藥材貯藏的安全性。鼓勵企業投資發展倉儲業,啟用智能化云倉;產品品牌化,“引進和培育”相結合,引進國內知名品牌企業,積極培育地方品牌,宣傳隴西地理品牌,提升中醫藥在全國的影響力。草牧業,進一步擴大飼養總量,加大畜禽良種引進力度,大力推廣人工授精和雜交改良技術,提高全縣畜禽良種率。馬鈴薯產業,大力實施馬鈴薯脫毒種薯全覆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馬鈴薯主食化加工三大工程,提升品種專用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產品商品化水平,促進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菌菜產業,在鞏固現有高原夏菜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同步發展食用菌產業,新建或改造提升食用菌生產大棚。
抓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健全完善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大力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農業投入品和動物防疫、獸藥飼料屠宰監管,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加強食用農產品樣品抽檢,提高農產品檢測合格率和重大動物疫病免疫率。同時,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充分利用農博會、綠博會等各類會議活動和信息網站等網絡媒體,廣泛宣傳“隴西黃芪”“隴西白條黨參”“藥膳羊”等名特優農產品,切實提高市場競爭力。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多途徑強化農民環保意識;依靠科技力量,從污染源頭上進行控制,在全縣推廣高效節水技術,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和配方肥施用面積;提高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尾菜處理利用率和養殖小區糞便無害化處理率,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禽畜養殖污染防治,提高管理措施和資源利用水平,實現污染全面處理;農膜污染防治,應盡可能選擇目前對環境危害較小的可降解農膜產品。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要選擇安全、適用、經濟的垃圾處置技術;加強政府領導,創新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機制;健全相關制度,為防止農村面源污染提供法律保障。
隴西是一個農業大縣,也是勞務輸轉大縣,勞務收入目前已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以上。發展勞務產業應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是以市場為導向,收集、宣傳務工信息,對接市場有序輸出,達到增加勞務收入的目的。二是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致富能力。結合實際需求,分產業、分層次、分崗位,開展短、中、長期專業技能培訓,培訓一批、簽約一批、輸出一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一方面突出創業就業培訓,以適合于農民培訓且市場用量大的工種為重點,開展系列培訓,如電焊工、砌筑工、架子工等工種及中式面點師培訓和家政服務培訓,使勞務輸出由原來的“體力型”向“技術型”轉變。另一方面突出實用技術培訓,以農村種養業實用技術為重點開展培訓,不斷提高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三是做好服務工作。為務工人員做好培訓咨詢、技能鑒定、社會保障、法律援助、勞動維權等服務工作,確保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總之,發展富民產業,要立足本縣主導產業——中醫藥產業、畜草、馬鈴薯、菌菜、勞務等產業,借助現代信息網絡和隴中物流中心的有利交通條件,發展隴西主導產業,提高農民收入,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