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靜,閆永祥,朱良勇
甘肅省天水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甘肅 天水 741000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采集記錄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信息,實現食用農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建立國家、省、市、縣、鄉、生產經營主體等多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網絡,對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提高政府管理部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效率,提高生產企業誠信意識和生產管理水平,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消費者的安全感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重要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5〕95號)、《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農質發〔2016〕8號)、《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試行)》(甘政辦發〔2014〕15號)和《甘肅省農牧廳關于貫徹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甘農牧發〔2014〕63號)精神,天水市農業局制定印發了《天水市農業局關于貫徹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建立了相應的追溯管理制度,保障了天水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的正常開展。
按照《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天水市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天政辦發〔2017〕76號)要求,近年來,該市加快重要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切實加強全市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管,營造放心消費安全環境,從2016年初開始,根據《甘肅省農牧廳關于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項目實施方案》安排,全市先后建立了121家追溯信息平臺,其中市級1家,縣級7家,鄉鎮56家,生產經營主體57家,配備了追溯信息平臺硬件設備。截至2018年底,市、縣、鄉三級追溯網絡平臺建設完成,納入監管機構138個,監管人員169人,種植基地85個,種植類農資店179個,累計上傳農殘檢測數據78 315個。
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和天水市食品安全宣傳周、“12331”舉報投訴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題宣傳日、“質量興農萬里行”等宣傳活動,散發、張貼宣傳資料,開展現場咨詢,大力宣傳有關法律法規,生產經營主體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意識進一步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責任進一步落實,形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良好氛圍。據統計,全年舉辦培訓班15期,發放宣傳資料15 000余份,接受群眾咨詢1 000人(次)。
為了對“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實行農產品質量全程監管,按照“八有”標準,2017、2018年先后投資120萬元創建了4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測示范點,創建范圍包括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等農產品。通過規范投入品使用、建立生產檔案、推行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自檢、開具產地準出證明等全程監管措施,有效推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實施,促進了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不斷提升。
天水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雖然基本建成,設備基本安裝到位,市、縣和部分鄉鎮追溯數據能夠及時上傳,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除市縣級及少部分企業有專人負責上傳信息外,其余平臺還未運行,設備安裝處于閑置狀態,追溯平臺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和效益。主要原因是:一是體制不順。二是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認知不足。三是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缺乏追溯動力。
各級政府要切實發揮主體責任,按照“有機構,有人員,有設備,有經費”的要求,建立獨立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要確定專門工作人員做好本轄區追溯監管工作,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有效運行。
緊緊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這一主題,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持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的開展。
廣泛利用新媒體、電視、網絡、報紙等多渠道多角度宣傳,積極鼓勵社會群眾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進行質量追溯查詢,提高全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的認知程度。強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應用的培訓力度,在基層培養一批質量追溯工作業務能手,推進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有效運行。
積極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農業農村重大創建認定、農產品優質品牌推選、農產品認證、農業展會等工作掛鉤的意見》(農質發〔2018〕10號)的規定,擴大追溯管理范圍,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農產品優質品牌推選、“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及參加農產品展會時,將生產經營主體及其產品實行追溯管理作為前置條件。通過追溯管理“四掛鉤”措施,來倒逼生產經營主體主動建立自己的質量安全追溯點,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力爭使“十三五”末大部分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主要獲證農產品實現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