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恒,郭 靜
1.甘肅省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 天水 741000;
2.甘肅省天水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甘肅 天水 741000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用農產品的安全性要求也越來越高,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已成為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是維護農產品質量的重要工作環節,也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監測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等,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生態農業,生產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既可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又可提升天水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1],對加快天水市農村整體脫貧致富步伐,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2015年10月,天水市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檢驗檢測以及負責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等工作,所有縣區和部分鄉鎮先后成立了相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構,每年都承擔著省農業農村廳下達的檢測任務。2016年以來,全市各級監測機構每年例行檢測蔬菜樣品在10 000份以上,2018年檢測樣品達到34 193個,合格率99.93%。有力地推動了天水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天水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和縣區監測機構在做好蔬菜等農產品定性檢測的同時,先后派出多名技術人員赴北京、上海、成都等儀器廠家指定的培訓機構和蘭州、定西等兄弟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進行培訓,學習農殘、重金屬定量檢測以及氣相色譜儀軟件操作等專業技術。同時,天水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對各縣區檢測機構的技術人員進行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平臺操作和農產品快速檢測等技術培訓指導。提高了全市各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技術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
近幾年,天水市穩步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目前全市有效期內的種植業品種已達到129個,“花牛”蘋果、“下曲”葡萄、元龍花椒等農產品多次獲得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大獎,在國內外十分暢銷。同時,在標準制定、基地建設、生產過程與投入品管理、質量檢測體系等方面也提出了具體要求,為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建設起到了指導作用。2018年出臺了《天水市“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獎補辦法(試行)》,對新認證的3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個有機農產品、18個綠色食品和續展的10個品牌進行了認證獎補,獎補資金達到53萬元,極大地調動了“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積極性。
2017年以來,天水市投資120萬元創建了兩批市級農產品(蔬菜)質量安全追溯監測示范點共40個,每個示范點配備了檢測儀器和電腦等追溯監測設備,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對追溯監測示范點的技術人員進行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平臺操作和農產品快速檢測等技術培訓。2018年全市各級監測機構例行檢測的蔬菜樣品信息全部錄入到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平臺,實現了樣品信息可追溯。
目前,天水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并未健全,除武山縣建立了6個獨立的鄉鎮檢測機構外,其它縣區鄉鎮檢測機構基本空白,沒有獨立的監測機構和專職的監測人員,全市沒有村級監管員,無法全面開展監測工作。
目前市縣兩級檢測機構都配備了定量檢測設備,但由于專業檢測人員較少,且部分缺乏技術培訓,對定量檢測工作未完全掌握,全市各級監測機構以定性檢測為主,只有個別縣區能夠開展少量的定量檢測工作。
全市各級監測機構工作經費沒有達到省級業務部門的要求,部分縣區經費還未列入財政預算,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上投入的資金十分有限,無法滿足監測工作需要。
天水市2018年全市蔬菜面積達到135.1萬畝,總產量380.82萬t,產值為88億元,加上果品、中藥材和周邊地區進入天水市的農產品等,監管任務非常繁重,監測人員嚴重缺乏。
要按照統籌規劃、資源整合、布局合理、專業齊全、運行高效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機構,整合現有資源,建立健全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并逐步充實村級監管員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常規性監測,把好市場進入關口[2]。
按照市級檢測機構以定量檢測為主,縣、鄉檢測機構以定性檢測為主的原則,制定本區域監測計劃和經費預算,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部門年度監測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障監測工作的正常開展。
引進檢測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市、縣、鄉等各級檢測機構,并定期進行檢測技術交流和培訓,提高檢測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培養一支文化素質高、專業技術強、有責任、有擔當的檢測技術人員隊伍。
全面實行基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對所有上市農產品進行檢測,并將農產品信息納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信息平臺,保證農產品以二維碼、產品質量合格證明、產地準出證明等標識上市銷售,實現上市農產品質量可控、信息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