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 張婷
(澄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陜西 澄城 715200)
隨著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及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農業呈現生產總量過剩,市場需求量不足的矛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一個大課題,其核心是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是單位生產成本過高,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益增長難,有效供給不足,低效無效供給過剩,市場競爭力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農業生產方面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在實際生產操作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具體到澄城縣,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農村勞動力不足,群眾整體素質偏低。農民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其文化水平、操作技能水平等都是影響改革進程的關鍵因素。但是,當前澄城縣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勞動力嚴重流失,有文化、懂技術的技能勞動力大多數外出務工、創業,空心村嚴重,留守老年、兒童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1.2 市場需求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矛盾。市場需要的、客商收購的是商品果,需要個大、好看。農民對于這些問題的處理一般較偏激的使用蘸穗技術、果蔬膨大劑、激素類等,只注重追求產品外形變化,不重視對農產品品質的提升,這與農業生產的綠色、無公害、有機要求背道而馳。
1.3 農業產業化發展規模不足。受傳統思想影響,群眾對土地比較重視,土地流轉困難,農業規?;l展受限。家庭為主的分散性小農生產模式,生產技術含量低,新產品、新技術等應用率不高,嚴重制約著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的提高。
1.4 技術到位與投資增長的矛盾。澄城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中推廣“有機肥為主、配方肥為輔”技術,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每畝的生產投資在2 000元以上。由于農業的豐收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在農作物生長的過程中,干旱、冰雹等自然災害每年都有發生。出于投資風險大,收益回報率難估算,農民一般舍不得加大投資,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不投資,地力越弱;地力越弱,越沒產量,更無從談品質。
1.5 農產品“賣難”。澄城縣農產品銷售的市場化、網絡化水平不高,農產品銷售達不到全覆蓋,再加上農產品生產缺乏合理有效的規劃,跟風思想嚴重,農產品品質不高,未形成特色品牌,農產品“賣難”現象依然存在。
2.1 推動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農業生產的企業化管理,推動農業規?;F代化發展,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及農業生產智能化、網絡化、品牌化發展,提升農產品品質,改善有效供給量,降低生產風險,提高農業投資回報率。
2.2 加大技術宣傳和推廣及監督檢查力度。相關部門應加大技術推廣、宣傳力度,加強對農資應用等方面的監督、檢查力度。從思想上改變農民觀念,杜絕無效、低效農產品產出根源,營造優質、高效、適應市場需求的農產品生產環境,從源頭抓供給側改革。
2.3 加大資金、資本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結合農業發展政策背景,相關部門應多方爭取項目,加大國家資本、資金注入,在每個自然村設立一個大屏幕,全縣建立一套數據和宣傳系統,根據農時季節及時為農民朋友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
2.4 依靠項目帶動,引導群眾轉變觀念。通過項目實施,示范推廣“有機肥+配方肥”、“有機肥+水肥一體化”、“畜—沼—果”循環生態模式、“果園生草+綠肥培植”等技術模式,利用項目帶動,引導群眾增施有機肥、減少化學肥料的用量,促進畜禽糞污的綜合利用,促進澄城縣農產品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