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兵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 山東 青州 262500)
單片機課程是高職類機電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也是一門實用技術骨干課程,既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又有很強的實踐性,學好本課程對學生就業及深造都有深遠影響。然而本門課程的教本大多注重講授費解的理論知識,如單片機的結構、工作原理等,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從而產生厭學心理,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能夠全程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本文提出了基于行動導向的六步教學法,并以此來探索構建活力課堂的教學新模式。
1.1 教學內容不能對接崗位需求。單片機課程是一門應用型較強的學科,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時的限制,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出現了隨機性、盲目性,沒有將所選內容和職業崗位的需求對接起來,導致了教學的片面性和內容的相對陳舊,學生畢業進入單片機相關崗位,所學內容跟不上時代節奏,也就不能很快、很好的適應崗位。
1.2 教學策略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有效的溝通,同時缺少主動思考和思辨探究的階段,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
1.3 考核評價方式單一,不能考查學生的全面素質。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大多是期末理論考試和實踐綜合考核相結合的模式,考核的內容大多是單片機的工作原理、單片機案例糾錯等,因此學生的學習導向也就偏向這一點,不會再去考慮單片機課程的實際應用及創新,這也與學科應用型的特點相背離。
2.1 總體思路。本項目按照工作崗位培養目標,結合相應專業課程方案、課程目標,確定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內容,選擇基于行動導向的六步教學法進行教學,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構建活力課堂,通過課堂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如圖1所示。

圖1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改革總體設計
2.2 活力課堂模型。為充分激發學生的上課興趣和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題組提出了課改思路,構建活力課堂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活力課堂模型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活力課堂構建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步完成。
課前階段:教師主要根據教學的內容體系和企業案例來完成課程的總體設計,包括制訂課程教案、授課計劃等,并通過網絡平臺向學生提供教學資料和引導案例;學生根據課程實施計劃的進度安排進行自主學習,完成知識預習和案例初探。
課中階段:教師借助已創設的學習情境和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如六步法等組織好課堂,并通過仿真軟件和視頻動畫等手段直觀的再現案例的開發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積極開展互動討論,充分調動思維,分享觀點、發揮創意,完成項目任務。
課后階段:學生在章節學習結束后,根據教師布置的課后拓展題,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鞏固和創新;教師根據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創新能力、成長表現等進行綜合反饋與評價;教師的反饋與評價促進學生新一輪能力培養和成長。
以交通信號燈的設計與實現為例,如圖3所示,對六步教學法(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活力課堂的教學模型進行解析。

圖3 交通信號燈
3.1 課前階段。課前主要是資訊階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教材、圖書館、網絡等廣泛收集有關交通信號燈項目資料,包括該項目的設計思路、運行模式等等,教師檢查學生資料的收集情況,同時整理寫入報告。
3.2 課中階段。課中主要是計劃、決策、實施和檢查階段。
3.2.1 計劃階段是根據已經獲得的信息,分析項目目標及需求,各組初步設計一個交通信號燈的可行性方案,包括交通燈制作的流程圖,利用Proteus軟件設計交通燈硬件電路的步驟,計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引導者。
3.2.2 決策階段是各小組展示各自的方案,組與組之間互相提問、答疑,教師點評各小組方案,提出修改意見,各小組綜合意見制定最優的交通燈實現方案。
3.2.3 實施階段是學生根據方案分組實施,完成系統調試工作,做好實驗現象記錄,師生共同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如有錯誤,及時做出調整。
3.2.4 檢查階段是工作完成后由學生講評工作過程、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教師和其他學生傾聽和糾錯,填寫實驗記錄,完成當前模塊的技術文檔的撰寫工作。
3.3 課后階段。課后階段主要是評估階段,課后完成小組討論,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教師可以通過評價活動,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加以改善,從而將其運用到新一輪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也可以在課后階段通過做大量的課后練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強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應對接職業崗位需求,同時結合學生特點,由淺入深,使學生知識、技能、素養得到全面發展。通過基于行動導向的六步教學法來構建活力課堂教學新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課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