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輝 孟繁星
(河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3)
環境影響評價是各高校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涉及水、大氣、噪聲環境等多門學科知識。基于不同的教學培養目標,各高校都依據自己的專業特色在環境影響評價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教學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
筆者結合海洋學院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課程的教學現狀、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方式的改進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在堅持海洋院校環境科學專業主干課程的基礎上,建立一套體現海洋院校專業特色和優勢的環評課程教學模式。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是一門注重理論聯系實踐的專業課程。在各高校環境科學專業設置的專業課程中,環境影響評價為本專業必修課程。但目前各高校開設的環評課程主要是對擬建設項目、區域開發計劃和人類重要決策實施后對環境的影響進行預測、評價,即使在海洋院校的環境科學專業里,關于海洋項目、海洋規劃的評價內容也只是零星地分散在環評課程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和系統的海洋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模式。
2.1 調整教學內容及學時分配,增加海洋環評內容比例。針對海洋院校的學科特點,增加海洋環評教學內容比例,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海洋學院的學科建設特色。調整前后環評課程內容對比如表1。

表1 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
改革后的環評課程教學內容包括:第一部分是環評及海洋環境概述,包括環評概念、海洋環境特征、環評制度以及海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第二部分是環境影響評價程序;第三部分是海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技術,包括環境影響識別方法,環境影響綜合評價方法等;第四部分是海洋各環境要素影響預測與評價,針對水、氣、聲、生態環境等環境要素的預測和評估方法;第五部分是海洋建設項目案例分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重點介紹海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及程序,加深本專業學生對海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認識。
2.2 教學方式改革措施。教學目標的實現依賴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為了能夠完成本次教學內容并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題組老師在教學方式上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以此激發學生對枯燥專業知識學習的主動性。
2.2.1 案例教學及在課程中的應用。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的角色,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案例教學過程中,采用的環評案例首選為教師最近完成的環評項目,這樣既能貼近國家最新的環評政策,同時也有助于老師的講授。案例教學法具有情境教學的作用,可將學生的思維帶入真實的環評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
海洋學院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根據秦皇島市旅游城市發展規劃,到2020年底,將建設成一條西起山東堡立交橋東至東港路城市的公路。其中涉及到跨海公路的建設,因此,在環境科學專業環評課程海洋建設項目案例分析過程中,選擇海濱路西延伸工程路段作為案例,將一個教學班分成3組,通過提供一些必要的項目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等相關資料,讓學生自己討論擬建項目的環評程序,確定環評影響識別、預測、評價的方法,最后進行教師點評。同時,將另外一個教學班作為對照,直接講解環評程序等內容。結果發現,案例班的教學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班。因此,通過案例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環評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2.2.2 實踐教學及在課程中的應用。實踐教學法也稱體驗式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標要求,靈活地以現場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引入到特定的真實情境中,通過實地參與、調查分析和討論交流進行教學的方法[3]。環評課程實踐的主要任務是利用數據庫中建設項目的工藝流程、產污環節、環境調查等基礎數據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完成建設項目環評文件的編制。環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教學能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認識,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秦皇島是港口城市,涉及的海洋建設項目很多,可以由專業課教師負責聯系秦皇島市的環評機構,結合他們正在承擔的海洋建設項目環評內容,讓學生分組查找資料,進行環境現狀調查、環境敏感點確定,然后進行環境影響預測,最后編寫環評報告書,讓學生親身體驗海洋建設項目環評工作的真實過程。
海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是環評課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對海洋院校而言,其教學的改革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項目組成員通過對環評課程教學內容和學時、教學方式等的改革探索,構建了一個體現海洋院校特色的海洋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