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科
中共定西市安定區委黨校,甘肅 定西 743000
黨的十九大立足于中國己經發生重大變化的社會現實,高瞻遠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歷史征程中,從全局出發提出了社會矛盾轉化的重大論斷,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己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不但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開啟新的發展階段,為新時代謀劃發展、推動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也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提供了新動能。
意識形態是系統地、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作為一種“觀念的科學”或“思想的科學”,意識形態永久地承擔著執政黨合法性證成的歷史使命。對任何國家、任何社會來說,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的政治安全,關乎社會發展。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是每個政黨、每個社會維持生存、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
如何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群眾內心的認同,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恩格斯說:“我們不知道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強制處在健康清醒狀態的每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1]這就是說,意識形態的傳輸不可能單純地依靠傳輸者的高度重視和主觀熱情來完成。意識形態工作本質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意識形態工作必須始終把凝聚人心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世紀90年代初,發生了蘇聯亡黨亡國這一令世人震驚的重大事件。雖然這一重大事件是由許多復雜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蘇共自上而下的腐敗和官僚利益集團無疑是其中的重要推手之一。蘇聯解體前,蘇聯社會科學院做過一次問卷調查。被調查者認為蘇共仍能代表工人的占4%,仍能代表全體人民的僅占7%,認為代表官僚、干部和機關工作人員的卻占85%。一個不再代表人民利益的執政黨,注定要“雨打風吹去”。[2]
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3]。人們要生存和發展,首先要滿足物質基礎。民眾最基本的物質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他們對黨和政府所奉行的意識形態的價值判斷和政治評析。因為對于大多數普通民眾,他們更多關注黨和國家到底能給他們多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鄧小平指出:“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4]只有從根本上滿足民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并過上好日子,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認同馬克思主義,真正從行動上支撐黨和政府的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充分認識到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的方針和工作重心果斷地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民生福址不斷增強,提高了民眾對黨和政府的認同感、信任感,大大增強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說服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了很多努力,如推行“精準扶貧”、放開“二孩”政策、簡政放權……這些改革深孚眾望,贏得了民心;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通過整治“四風”和群眾身邊腐敗問題等,人民群眾間接地從這些舉措中得到了實惠,辦事時的“潛規則”少了,程序簡捷了、順暢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以黨風政風的好轉贏得了民心。與此同時,黨的意識形態也越來越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綜上說明,只有政黨政策切實解決好民眾最直接、最關心的利益問題,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與擁護,政黨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才能不斷增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法治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黨中央從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斷深化法治領域體制改革,法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法治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表現在:
立法領域,立法能力相對不足、節奏相對滯后、效率相對低下,國家和地方的某些立法短板已經成為制約全面深化改革的體制性瓶頸,立法的需求強烈與立法的供給不足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產生張力甚至矛盾;經濟領域立法快而全,但社會領域立法還不完備不充分;立法對民眾利益的保護還存在漏洞;黨內法規體系還有待完備等。法治政府建設領域,一方面是人民群眾遇事渴求有關部門能公平公正得到解決,但另一方面,權責脫節、多頭執法的執法體制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有法不依、執法不公、暴力執法、選擇性執法未得到根本扭轉;一些領導干部法治思維不足,法治手段、法治方式欠缺,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對法治的期待;個別部門法治仍存在權力的影子,影響了法律的有效實施和執政黨重大決策的貫徹落實,社會不信任感仍然存在。司法領域,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司法水平以及權益保障等離人民群眾的司法需要還有差距。法律服務領域,與人民群眾法律服務需求比,偏遠縣市區法律服務資源欠缺、法律服務匱乏、法律人才不能人盡其才的現象依然嚴重。社會治理領域,民意表達機制不夠健全,訴求渠道不夠暢通,底層民眾的實際狀況和利益訴求難以及時上傳,一定程度影響了社會和群眾對法治的信心等等。
當前,我國社會領域內意識形態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原因復雜,但與人民群眾對法治的需求和法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無關系。當需求旺盛而有效供給不足或需求和供給不能“契合”時,就會形成一種社會張力,這種張力會造成意識形態的紊亂,對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帶來一系列挑戰。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黨和國家確立一個時期工作、目標、任務的基本依據。法治是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最強烈需要之一,只有以矛盾轉化為依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實現平衡發展、充分發展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需要,方能切實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現實說服力。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在黨的領導下,把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的權益作為法治的根本出發點,加大與人民群眾關系密切領域的立法執法司法力度。緊緊扣住人民群眾的法治需求,立法工作要廣察民情、廣納民意、廣聚民智,對人民群眾的呼聲,立法應有所回應,用法律呵護百姓的幸福生活;執法工作要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利益,切實保障各項法定權利,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提高司法質量和司法公信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落實放管服改革,深化執法體制改革,優化服務功能,為人民群眾提供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
堅持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價值的基礎。老百姓遇事總說要找個講“理”的地方,這個“理”,就是道理,就是一個公平公正的說法。立法中的“理”就是要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執法中的“理”,就是行政機關要嚴格執行法律,做到不偏不倚、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司法中的“理”,就是要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既符合實體公正又保證程序公正。只有“理”通了、“理”順了,老百姓就心平氣和了,就會對法治充滿信心。實踐證明,人民群眾實際生活中的每一次切身遭遇、每一次求告無門,損害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合法權益,更是對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對社會公平正義信心的消解。
盤活法律人才資源。應重點加強基層公共法律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人才是興國之本、富民之基、發展之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事業興旺。律師是法律服務的主力軍,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要針對基層法律人才特別是律師不足、而很多通過法律資格的人才又被擋在門外處于“閑置”狀態的尷尬局面,應從體制機制上盤活法律人才資源,從政策上消除一些不合理的條件和限制。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化和到位,應允許基層黨校、行政學校以及一些事業單位考取了法律資格的人兼職律師執業,既可以解決基層律師隊伍不足的現狀,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化、多樣化和高質量的法律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法治需求,又能在基層黨員干部培訓中將法治實踐和鮮活的案例帶入課堂,不斷增強基層黨員干部的法治意識,提高法治能力。
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公共法律服務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保障公民平等享受社會公平正義的客觀需要。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廣大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公共法律服務的需求增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公共法律服務應緊跟需求導向,搭建有效平臺,強化服務理念,發揮職能作用,提高服務質量,應重點在法治宣傳、主動服務、拓展服務領域上下功夫,讓人民群眾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