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紅
甘肅省清水縣農業機械管理站,甘肅 清水 741400
1.農機化工作迅猛發展。截至2018年底,全縣各類農機具擁有量達23000多臺,農機總動力達14.21萬kw,農機總值8568.15萬元,機耕52000hm2,機播11300hm2,機收15300hm2,農機綜合水平達26.08%,牧草機械化加工32730t,農機總收入9202萬元,農機純收入2525萬元。裝備水平的提高極大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2.補貼項目惠及民心。自2007年至2018年農機購置補貼項目實施以來,全縣累計爭取并落實中央、省、市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達1520萬元,補貼各類新型農機具6813臺,受益農戶6 304戶,帶動農民直接投入購置資金4500多萬元,直接帶動了本縣農機行業的飛躍式發展。
3.作業范圍進一步拓寬。在機具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和農機服務組織不斷壯大的雙重作用下,種植模式從單戶作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服務領域從單純主打產業小麥、玉米、馬鈴薯向經作業、林果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農田水利建設等領域拓展;作業范圍從本地向外地拓展,實行跨區作業。
4.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壯大。截至目前,全縣擁有農機戶農機合作社25家,維修網點45個。隨著惠農政策的拉動,產業的興起、農機部門的引導,滋生了一大批新型農機服務組織,2018年為助推精準扶貧產業的發展出現了村社合一式、農機合作社聯合社,突破了單機戶單打獨斗的模式,在本縣的支柱性產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助推了精準扶貧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機作業市場的主力軍。目前遍布全縣18個鄉鎮的45個農機維修網點,為農機作業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保證。農機社會化服務已從耕、種、收作業滲透到農林牧副漁及農產品加工等行業。成為該縣農村經濟新的增長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
1.發展不平衡,差異性較大。一是地域發展不平衡,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城周邊地區、永清鎮、紅堡鎮、白沙鄉,西部的白駝鎮,王河鄉的農機發展較快,而東部的秦亭鎮、山門鎮,北部的新城鄉農機發展較為緩慢,戶均居民購買力水平較低。二是農機化服務領域發展不平衡,本縣三大支柱性產業發展水平較高。三大產業中小麥的全程機械化水平最高,玉米、馬鈴薯在收獲環節上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而林果業、畜牧業、中藥材、農產品加工涉足不深,發展空間較大,灌溉機械也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四是農機結構不盡合理,比例嚴重失調。小型機械多,大型機械少;動力機械多,配套機械少;耕整機械多,種植、收獲、加工機械少,傳統作業機械多,高性能復式作業機械少,導致了農機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擱置浪費。
2.政府投入力度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機事業的發展。一是在機具購置補貼項目中,國家補貼數額雖占農機總價的30%左右,但受市場經濟調控和經銷商的嚴重干預,機具零售價往往大幅度提高,農機管理部門顯得蒼白無力。二是地方財政尤其是縣級財政對農機化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3.人員素質不高,農機人才嚴重匱乏。一是無論是農機操作手還是經營組織的管理層,大多是農民出身,文化素質不高,接受培訓的機會少,很難管好農機、用好農機,在經營組織生存、發展和安全生產上存在諸多隱患。二是農機管理部門人才嚴重匱乏,只要體現在從事農機工作人員本身就少,全縣大約只有40人,老齡化十分嚴重,平均年齡大約在45歲以上,而且真正學習農機專業的人少之又少。
4.體系不夠完善,成為農機化發展的短板。從本縣的情況來看縣級農機管理部門只有監管兩站,總人數不到30人,鄉鎮農機站自2011年撤鄉并鎮之后劃歸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農機從業人員的人事和工資管理等都由鄉鎮全盤負責、工作安排只聽命于鄉鎮領導,造成農機專干不專的問題尤為突出,在人員使用上監管兩站顯得無能為力,農機化基層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實,而全縣的農機工作僅憑監管兩站來完成勢單力薄,力不存心。
5.農機年報失準,誤導科學決策。全縣人口多,面積大、農機工作主要涉及從事農機工作人員的結構、年齡、文化程度,機械擁有量、結構情況、分布情況、運營情況,而且是一個動態管理,其工作量大面寬,造成年報數據失準,不能給上級主管部門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誤導了重大決策。
一是根據實際在新機具新技術引進上,應以小型一機多用為主,中型為輔,實行機械化,半機械化,手工工具并舉,動力、人力并用,逐步向農機械化過渡,選型上應購置引進農機經濟效益明顯的機械和減輕勞動強度等生產環節的機械,適度引進小麥,玉米、馬鈴薯的播種機、玉米、馬鈴薯的收獲機、農田灌溉機、藥材的種收及加工機械。一次性清選脫粒機、烘干機等。二是在東部的秦亭、山門,北部的新城等鄉鎮,選擇人口比較集中,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辦好綜合示范點,進行試驗、示范、應用推廣,給農民樹立樣板,典型引路、辦好一個點,帶動一大片,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充分發揮農機化學校的作用,認真搞好技術培訓,培養出一批懂農機、會操作、善維修的農機能手,從而減少農機事故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為此,必須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培訓對象上:加強對拖拉機(或聯合收割機)駕駛員的管理、培訓;二是在培訓內容上:以交通法規、機具的操作、安裝、調試、維修保養技術為主;三是在培訓形式上: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面授與自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式。
農機合作社是農機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合作社等專業組織利用其種類齊全的農機具,通過流動作業、分時分段作業、復式作業,一條龍作業等優勢,充分提高農機具的利用效率,達到了農機資源利用最優化。相比分散的農戶,農機合作社作業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經濟更劃算。作為農機管理部門要加大對農機專業合作社扶持,引導,在農機購置補貼中資金給予傾斜,技術上給于支持,積極與經管站加強溝通,加快土地流轉進程,為大型農機具作業的高效率使用提供平臺,使之成為農業、農機快速發展的中流砥柱。
為了及時掌握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提供科學制定農業機械化發展政策和宏觀決策的依據,2019年1月,由國家統計局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制定了全國農業機械化管理統計調查制度。縣農業農村局應以此為契機,聯合縣統計局,協調各鄉鎮,做好分工,落實責任。各鄉鎮根據實際進行入戶調查,做好統計并實行月報、季報,形成常態化,做好動態管理,縣農機管理部門做好統籌安排,嚴把質量關,對各鄉鎮報表進行審核匯總,夯實數據基礎,為科學決策提供準確、詳實的數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