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龍 焦保武
(國有洛寧縣全寶山林場 河南 洛寧 471700)
核桃黑斑病屬細菌性病害,在我國分布范圍廣,西北、西南、華北、華東等地均有發生。植株受到該病為害時,會出現葉片皺縮、枯焦、脫落,嫩梢枯死,果實黑腐、早落等癥狀,嚴重影響核桃的質量和品質。要在選擇抗病良種的基礎上,加強施肥澆水、整形修剪、防治病蟲等管護工作,在發病初期噴施波爾多液、代森鋅、托布津等藥劑進行防治。
主要為害葉、嫩梢、花、果實,以果實受害最為嚴重。①葉面受害,出現近圓形或多角形的小黑斑,病斑外緣有半透明狀的暈圈,嚴重時,會連接成大病斑,有時呈穿孔狀,使葉片皺縮、枯焦,甚至早落。②葉柄及嫩梢受害,病斑呈長圓形或狹長狀,褐色,微凹陷;當病斑繞枝一圈后,造成枯梢。③花序受害,先產生黑色水漬狀病斑,以后花軸也逐漸變黑,并彎曲,甚至早落。④果實受害,在幼果期即可受害,開始在果面上出現黑色小點,隨后病斑迅速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中央下陷,龜裂并變為灰白色,病斑邊緣出現水漬狀暈圈,果實略顯畸形;隨著病斑的繼續擴大,果實變黑腐爛。老果受害時,因核殼逐漸硬化,病菌無法侵入,因此,病斑只限于外果皮;當幼果受害時,果皮尚未硬化,病菌可以向內擴散,進入果核,使核仁、核殼變黑腐爛,病果早落。
該病是由核桃黃極毛桿菌引起的。菌體短桿狀,一端有鞭毛。在馬鈴薯、瓊脂、葡萄糖培養基上,菌落初呈白色,漸呈草黃色,最后呈桔黃色,圓形。該菌能緩慢的液化明膠,在葡萄糖、蔗糖、乳糖中不產生酸,也不產生氣。菌落生長最適溫度為28℃~32℃。
病菌在病枝的老潰瘍斑內、芽鱗和殘留病果等組織內越冬。翌春借雨水、昆蟲傳播到葉上,再由葉片傳播到果實枝條上。由于細菌能侵染花粉,因此,花粉也是傳染媒介之一,核桃舉肢蛾、蚜蟲、蚊、虱等昆蟲也可攜帶染病花粉飛到健康的樹上使之染病。病菌由氣孔、皮孔和各種傷口處侵入,主要侵害植物細胞的薄壁組織,偶爾也侵害纖維束,導致細胞結構破壞,直至死亡。
該病發病的早晚、發病程度與雨水有密切的關系。在雨水多的年份,發病重;在干旱少雨的年份,發病輕。當組織幼嫩、氣孔開放大以及傷口多的情況下,常有利于該病的發生。病菌侵染葉片、幼果時的適溫為5℃~27℃。病菌的潛育期一般為8~15 d。在河南地區一般5月中、下旬開始發生,6~7月為發病盛期。核桃栽植密度大、樹冠稠密,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不同品種、樹齡、樹勢發病輕重也各不相同,新疆核桃重于本地核桃,弱樹重于健壯樹,苗木和老樹重于中、幼齡樹,受核桃舉肢蛾等蟲害危害嚴重的樹木和地區病害也相對較重。在核桃展葉期、開花期最易染病,以后抗病力逐漸增強。
4.1 栽植良種。選擇栽植抗病、抗蟲的優良核桃品種,如遼核4號、香玲等。
4.2 加強管理。一是采收后結合修剪,及時剪除或清除病枝、病葉和病果,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病菌侵染源。二是在核桃舉肢蛾、蚜蟲等害蟲發生嚴重的地區,要注意及時防治害蟲,消滅傳染媒介。三是采果時要避免損傷枝條,減少傷口,減少病菌侵染的機會。四是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樹勢,增強抗病能力。五是采取合理的栽植密度、合理的整形修剪,優化樹體結構,使枝葉分布均勻,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以減輕該病危害。
4.3 化學防治。核桃發芽前(3月上、中旬),均勻噴灑1遍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消滅越冬病菌,還可兼治介殼蟲等其它病蟲害;核桃展葉前,可噴灑1∶0.5∶200的波爾多液,保護樹體;在4~8月發病期,可噴灑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在核桃發芽后、開花前、開花后、幼果期、果實膨大期,可各噴1次波爾多液、代森鋅,同時,可與乙蒜素、草酸銅交替使用,以防產生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