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舉印
(江蘇省溧陽市天目湖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溧陽 213330)
溧陽地處滬、寧、杭金三角之中樞,蘇、浙、皖三省之交界,屬長三角區域核心地帶,是我國歷史上最賦盛名的“魚米之鄉、茶鄉、絲綢之鄉”之一。改革開放40多年來,溧陽農業始終保持著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農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014年,溧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拉開了整市推進的帷幕,我們始終堅持“立足產業、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注重實效”的原則,構建“一主多元”培訓體系,“一主”就是以溧陽市天目湖中等專業學校為培育主體,“多元”就是以三農服務中心、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研院所等為補充。通過政府推動,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各方積極參與,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2014年4月,溧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 《溧陽市2014年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方案》,而后,溧陽市農委陸續下發了 《溧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管理暫行辦法》、 《溧陽市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要點》等多個文件。為了規范培育過程與環節,溧陽市還研究形成了 《職業農民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等21項167條培育工作制度,初步建立起全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制度體系。
為了增強職業農民證書的含金量,提高職業農民的吸引力,我們嚴格落實現有職業農民扶持政策。要求家庭農場主要成員必須具備職業農民資格,農業園區必須有職業農民培育設施并擁有5名以上職業農民,農業項目、土地流轉、評比先進、貼息貸款及行業保險向職業農民傾斜等。去年3月份還為取得中高級職業農民證書的個人每人發放一部手機。為部分取得證書的職業農民兌現了貸款貼息,為幫扶指導老師兌現了每幫扶一人給予350元的交通務工補助。全市共認定職業農民實訓基地40個,為部分實訓基地配備了桌椅和電教設備。
職業農民培育機構與農業企業、農業園區、協會、合作社等開展合作,共同對學員進行培育。溧陽市天目湖中等專業學校先后與江蘇天目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溧陽市天目湖玉枝特種茶果園藝場和溧陽市綠洲園藝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農民技術服務隊”,讓有一定文化素質、一定技術專長的農民加入到技術服務隊,開展職業農民培育,這些農民技術服務隊隊員通過培育后在當地從事技術服務,促進了產業發展,發揮了示范帶動的作用。通過協作既學到了公共課和專業技術知識,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操作和訓練,加深了理解和應用。
溧陽市探索試點了職業農民培育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模式,結合各專業特點,遴選優秀學員參加免費學歷教育,進一步提升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素養,全市共有204名職業農民學員參加了中專或中專以上的繼續教育。既按規定學習了職業農民應學的公共課和理論課,也取得了中專或中專以上文憑,一舉兩得。
溧陽市天目湖中專孵化基地、實習基地、試驗示范基地,分級分類開展職業農民學歷教育、中高級職業農民后續深化教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全市高級職稱農業技術人員培訓等示范性培訓;開展職業農民培育理論和模式研究,制定職業農民培訓系列標準,開展專題研究,探索職業農民培訓方式方法,滿足不同層次培訓對象需求。
學校通過兩年多的試點和充實熟化,初步總結出了溧陽市天目湖中專農民培育模式(以溧陽市發達生態養豬廠為例),即“集中教學面授一個月→在發達生態養豬廠實習操作一個月→分散回自己豬場參加生產實踐一個月→教師全程跟蹤服務指導→培訓效果好→學員滿意”的發達生態養豬廠產業職業農民培育模式,也就是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其中理論教學、實踐實訓、跟蹤指導各占三分之一時間,通過三個月的系統培育,輔以論壇講座、異地交流、鼓勵扶持等措施,培育出一支發達生態養豬產業聯盟職業農民隊伍。理論教學以講座為主,認真遴選教師,系統學習規模化豬場的生產工藝、環境控制、疫病防控措施、關鍵生產技術、飼養成本分析和經營管理知識等,讓職業農民在企業中接受培訓。基地實訓則結合農時季節和生產階段特點,組織學員在發達生態養豬產業聯盟參加不少于1個月的生產實踐活動,通過教師講解、現場示范、實習操作等環節,讓職業農民在產業鏈中接受鍛煉。跟蹤指導即在指導學員解決生豬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的同時,放手讓學員每周為產業聯盟提供一次生產和技術服務,讓職業農民在服務體系中接受檢驗。
溧陽市集中整合了高校教授、市區縣農技專家、農業土專家三類人才資源,根據人才資源和職業農民培育對象特點,將幫扶指導工作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整體產業規劃指導,聘請了26名高校教授對職業農民進行農業產業規劃指導。通過高校教授的指導,依據企業協作理論,借用數學中的群概念,采用系統控制和行動研究的方法,以一個需求和一個義務為基礎,構建了由40余家單位和5個子群組成的農村群模式,搭建起了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平臺。
二是全程信息服務指導,建立并運行“溧陽市職業農民信息平臺”,聘請了10名不同專業的農業專家編輯技術指導信息,分產業提供生產全程信息指導服務。截至目前,已為茶葉、蔬菜、果樹、魚蝦等7個產業的2 000余名職業農民培育對象提供各類服務信息4萬余條。建立了果業、蔬菜、草莓等產業、QQ群和微信等多個信息平臺。
三是常規幫扶指導。溧陽市采用培育機構(甲方)、指導教師(乙方)、職業農民(指導對象)簽訂幫扶指導三方協議的方式,規范常規職業農民幫扶指導工作。由甲方選擇和考核指導教師,指導教師與職業農民結對子,建立“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幫扶指導關系。指導教師結合產業發展需求,每月平均開展2~3次指導服務,指導服務應以現場指導為主,也可通過電話、QQ、短信等形式進行。滿一年后,我們按幫扶考核協議和考核辦法進行現場驗收和檔案查詢,參考幫扶對象意見,兌現幫扶補貼。
在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發現典型,宣傳典型,如天目湖鎮職業農民洑愛玉成立的溧陽市天目湖玉枝特種茶果園藝場,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以“示范帶動、共同富裕”為創業宗旨,按照“基地+公司+農戶”的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的產業優勢,努力帶動周邊農民共同致富。
學校積極推進校外農業科技示范園的建設,有效實現體外循環是現代農業示范專業建設向縱深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既可以克服校園自身面積的局限,使校內實習基地向社會、向市場延伸,促進基地建設產業化、市場化經營的進程,又可以使現代農業示范專業建設與農民群眾面對面。縮短學校與社會在時空上、心理上的距離,使群眾學有榜樣、趕有方向,增強了自身的示范、導向功能。
通過培育認定的職業農民要積極發揮“領頭雁”作用,帶動更多農民群眾發展現代農業,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