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哲,余麗蕓,劉昕旸,臧忠婧,王桂華,肖翠紅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319)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出現一些新常態,MIT(移動交互式教學,Mobile interactive teaching)新趨勢的出現,為有針對性地解決“基礎生物學技術”實驗課程“動植物標本制作”教學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思路。“MIT”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讓手機進入課堂,使得互聯網教學穿插于課堂[1],并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授大量信息,從而推動了現代教學模式的改革。在“MIT”教學模式下,學生獲得更多更深層次的信息及理念。探討了“基礎生物學技術”實驗課程移動交互式教學下的動植物標本制作教學模式與探索,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現介紹如下。
根據“基礎生物學技術”實驗課程特點,圍繞生命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形成以生命科學學生為主體的研究對象,隨機選擇實驗組和對照組教學班。教師可以聽取專家意見,通過信息化引導完善教學模式,使之示范教學等更趨于科學化,引導學生探究大量的新信息[2]。通過研究建立“MIT”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培養合格人才。同時通過課題的研究可以促進教學機構的調整和完善,并為其他專業及相關學科提供教學改革可以借鑒的科學依據。
“MIT”模式操作需要在移動網絡或無線網絡的環境下進行藍墨云班課等軟件。另外,利用云班課實施的“動植物標本制作”實驗教學過程更依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改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用“MIT”教學改革,在這個互聯網信息技術時代背景下已經成為現實。將新的教學方法和信息化教學工具的結合應用下去,這些繼續探索將更有效地開展教學的方法,為“MIT”教學模式在“動植物標本制作”教學中的應用提供最基本的條件。
教師與學生下載并安裝云班課APP進行注冊,教師創建一個“基礎生物學技術”實驗課程班課,使用邀請碼請學生加入班課,學生在班課中可以查閱資源、參與活動、被教師點贊等[3]。教師可以通過APP平臺發布課程相關的資源,如動畫、課件和標本制作作品等。教師也可以在活動選項中,布置任務、討論等教學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同時也為課上的小組重組節省了時間。引導學生,使手機變成學生的學習工具,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創業提供出路。
教師在藍墨云中上傳“動植物標本制作”的相關資源及學習任務。上傳的資源可以包括課程需要的圖片、動畫等。通過班課發出通知,提出任務要求,同時發布課堂習題等。還可以進行課堂討論、學習案例等,利用好手機,使學生從手機中吸取營養,并且增強互動。
課程進行中,教師可以通過云班課中的資源與動畫,學習昆蟲針插標本制作、蟾蜍骨骼標本制作、植物葉脈標本制作等內容,提高了標本制作的效率,引申了標本制作的藝術元素,而且融合了時代潮流,學生更易接受。以“動植物標本制作”實驗教學的植物葉脈標本藝術作品為例,看“MIT”模式在課中的教學實施。采用“MIT”教學模式的實驗組學生在標本制作的效率、學習興趣、接受問題能力、實驗思維能力的交流與探討、創新意識情況都顯著提高。
課堂教學中,教師選擇劃分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并提交任務結果。學生小組采用互評或教師點評,對小組完成的任務進行評價。
教師可以通過云班課APP中的添加活動,創建學生討論活動,或討論制作漂亮的葉脈干花,葉片標本的制作流程等。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教師可以通過云班課APP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并且可以做出評價。教師創建小組任務詳情,學生運用生物知識實際操作相應訓練。例如,學生設計實踐一下精美的葉脈標本。各個小組可以在網上找到“高明的”制作方法。應該如何設計選材、加工和染色等。各小組可以選用不同制作方法進行比較,然后在網上平臺討論。例如,煮制法制作葉脈標本時,選擇葉脈粗壯、細密、葉肉較厚的葉片備用。用一只燒杯盛清水200 mL,水中加入碳酸鈉5 g、氫氧化鈉7 g,在火上加熱。煮沸后把葉片投入杯中,大約煮沸10 min。在此過程中,要用鑷子輕輕擺動葉片,使葉片均勻地受到腐蝕。煮好后將葉片夾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用軟毛牙刷刷去葉片中葉脈以外的部分,露出葉脈,然后放入漂白液內漂白。漂白后,可根據需要將葉脈標本染成各種顏色[4]。
實施“MIT”模式課堂,教師可以把班課資源中的資源和其他資源進行剖析,此過程為教育的關鍵點。課堂很多活動可以通過云班課開展,用信息技術提高了課堂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比如,頭腦風暴活動讓學生參與思考;運用新建測試對學生進行測試,根據學生遞交的結果了解學習情況,教師針對性地講解知識重難點;一鍵簽到節省了教師點名時間;討論答疑突破了時空間的限制,師生可以隨時交流知識。實施“MIT”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達到教育目的。
學生可以在“云班課”中進行一鍵簽到或手勢簽到,并進行課前預習。在網上帶教師學生觀看“干制標本館”并提出問題,學生思考:這樣的干制標本可以如何進行科學的制作呢?學生可以用手機拍攝自己完成的干制標本制作實物,學生也可以上傳標本到云班課中的“資源”。通過云班課實施實驗課程“動植物標本制作”的“MIT”模式教學,學生云班課體驗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師生之間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通過獲取云班課的“經驗值”,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利用云班課幫助教師“動植物標本制作”的“MIT”模式教學,記錄教學的過程,可以形成一份教學報告,客觀地反映教學的過程及學生的學習過程。
干制標本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性技藝,實驗課程接觸到植物保色浸制標本上百種。每件標本都需要基礎生物學科知識、基本標本技能及美術素養相支撐。經過嚴格制作,保持了動植物的完整性并體現該種生物的生態習性。學生好的作品直接就可以在校園拍賣,直接帶來課程的經濟成果,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學生通過創作標本,學生會積極地發現身邊的美,最后將學習運用到生活中去,回歸到生活,裝點空間、美化生活,體驗創造和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習興趣與生活質量。引導學生在親身生活中領會美好,了解化學和物理及生物各學科的共通和相異之處,從而真正獲得綜合運用知識、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意識[5]。運用化學的手段對樹葉進行加工處理,去除葉肉,留下葉脈,產生特殊的美感。將各學科知識相綜合,用繪圖、拼貼、平面、立體美術構成等手段和形式來表現標本的美。通過對標本、葉脈書簽及相關藝術圖作品的欣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并在欣賞過程中討論作品的表現形式、主題、材料與技法,提高學生的審美表現力及創業能力[5]。一次實踐實驗課,雖然是學生的自主活動,但教師不能放手不管或袖手旁觀,而要以“參與者”與“顧問”的雙重身份參與。
總之,項目的創新之處在于將“MIT”模式結合應用到“動植物標本制作”教學中,充分合理地利用網絡中廣泛的資源,根據當前我國教學體制,探索出一種適合學校生命科學本科教學的新模式,促進農業院校生物專業課教學質量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