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底,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2392萬人,其中實際領取待遇人數15898萬人,有4900多萬貧困人員直接受益。
目前,全國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突破2000萬,其中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500萬,全國農業科研人才總量達到62.7萬,農技推廣機構人員近55萬。
為貫徹落實全國春季田管暨春耕備耕工作視頻會議精神,進一步發揮全國農技推廣體系的技術優勢,強化技術支撐服務保障,農業農村部近日派出8個專家指導組,分赴16個小麥、油菜主產區開展生產指導,督促落實春季田管技術措施,為夏季糧油豐收提供技術支撐。
據悉,2018年我國國土綠化事業取得了新成績,全國共完成造林707.4萬公頃,森林撫育851.9萬公頃。2018年,各地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形成全社會參與國土綠化的濃厚氛圍。
日前,農業農村部開展奮戰100天奪取夏糧豐收行動,要求各地農業部門抓緊農時,因地因苗適時采取針對性的水肥調控措施,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全力確保夏糧豐收。
已認定的91個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覆蓋近40個國家級貧困縣,且與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區有很大的重疊性。農業文化遺產多位于丘陵山區,但本身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特色的物質產出、優美的大地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珍貴的傳統農藝等,將挖掘和利用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可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一條“遺產”扶貧的新路徑。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張燦強
行業協會是政府與企業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在促進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行業協會能夠深刻而敏銳地察覺到所處行業的生存狀態、存在問題、潛在危險和發展前景,在深入推進農機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管理領域“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更需要行業協會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會長 劉憲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再次強調“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十九大報告又一次重申“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農地“三權分置”重大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落實集體所有權。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使農村集體經濟煥發活力,為農民造福,既關系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性質,又關系到我國數億農民的生存和發展,代表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效舉措。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土地法制研究院教授 陳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