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張掖市179項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全部完成現場整治任務,77項礦業權全部退出,7座退出水電站全部完成設施設備拆除清理和生態環境恢復任務,3項旅游項目全部拆除設施。草原減畜任務全面完成,1571萬畝草原實施禁牧,342.59萬畝林草“一地兩證”問題得到穩妥解決。搬遷農牧民生活生產有效保障,搬遷區域生態基本恢復。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穩步推進,管理機構移交等工作基本完成。今年,張掖市將繼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鞏固提升整治成果,推動全域環境質量實現新改善。(范海瑞)

近日,臨夏市農技中心組織技術人員先后深入折橋鎮、南龍鎮、枹罕鎮玉米改花項目實施村開展春油菜栽培技術培訓。每到一個培訓點,市農技中心負責人向參訓群眾傳達臨夏市玉米改花工作的重要精神,技術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油菜品種選擇、整地、施肥、播種、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同時,現場解答群眾提出的難題,還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發放宣傳材料。這種零距離的種植技術培訓,為該市玉米改花項目的全面實施、助推鄉村旅游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馬瓊潔,趙延升)

金昌市加快產業規劃布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培育建設主體,穩步推動戈壁生態農業發展。從去年到目前,共完成投資2億多元,落實戈壁設施農業建設面積2500多畝。按照金昌市戈壁農業發展規劃,永昌縣重點發展設施蔬菜和食用菌,金川區重點發展香草花卉和設施蔬菜,并配套規劃建設工廠化種苗繁育場、基質標準化加工廠、冷鏈物流及市場營銷體系,建設一批集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戈壁農業田園綜合體。永昌縣、金川區分別制定了戈壁農業發展獎勵扶持辦法,對集中連片新建日光溫室進行資金獎補,對集中新建塑料大棚和恒溫庫給予獎勵扶持。(趙吉仁)

連日來,在漳縣的田間地頭,設施蔬菜大棚、養殖合作社內,“土專家”“田秀才”現場指導培訓交流的場景隨處可見,成為春耕生產中一道亮麗的風情線。近年來,漳縣落實農村實用人才幫困帶困責任,積極組織“土專家”“田秀才”深入鄉鎮村社,走進田間地頭,通過集中培訓、現場咨詢、發放資料、田間指導、地頭示范等方式,“面對面”解疑答惑,“手把手”培訓指導,培訓農民達2.28萬人次,解決實際問題300多個,印發各類培訓資料3.4萬份,帶領群眾發展設施蔬菜、畜牧養殖等特色富民產業,不斷提高增收致富技能,受到廣大群眾的熱情“點贊”。(馬金滿)

近日,文縣正有條不紊地對9.4萬畝冬小麥、3.8萬畝冬油菜開展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工作。入春以來,氣溫回升,田間濕度增加,小麥、油菜病蟲草害開始發生,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為此,文縣及時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群眾開展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夏糧豐收。據了解,文縣已提早對防治器械進行了維修和保養,儲備了足夠的防治藥械,為流行期大田統防統治提供物資保障。同時,以舉辦培訓班、編發技術資料、送科技入戶、進行現場講解等方式開展冬季田間管理指導工作。(劉玉璽)

近日,山丹縣首批600多名勞務大軍,在勞務帶頭人的指引下,踏上了奔赴新疆、敦煌、芒崖等地務工的征程,拉開了勞務大軍忙“淘金”的序幕。今年,該縣勞務部門按照“技能培訓創品牌、有組織輸出樹品牌、后續服務推品牌”戰略,推行“一諾、兩包、三送、四精準”承諾制,采取跨區域“訂單、定向、輸出、扶智”一體式培訓,把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培訓作為勞務輸出培訓重點,催生“培訓=就業”一站式服務,使全縣勞動力在更大空間與更多行業實現合理流動與充分就業。(錢大偉,竇玉潔)

近日來,臨澤縣蓼泉鎮搶抓春耕備耕黃金時機,加大廢舊地膜宣傳力度,積極組織鎮、村、社干部群眾深入各村社主干道、田間地頭、河道溝渠撿拾廢舊地膜,使村社主干道、田間地頭煥然一新,環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蓼泉鎮立足各村實際,通過召開會議、散發宣傳冊、張貼標語等宣傳方式開展廢舊農膜回收政策宣傳,積極引導和推廣農民使用0.008mm以上地膜的同時也向農民宣傳地膜污染的危害;要求各村將廢舊地膜回收與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相結合,動員農民積極撿拾殘留于田地、庭院、渠道、路旁、樹枝、建筑物附近的廢舊農膜及塑料制品,參與廢舊地膜“以舊換新”工作,激發了的積極性。(趙 倩 宋 健)

武都區漢林鎮地處半山干旱區,群眾種植花椒和辣椒由來已久,尤其是當地旱作辣椒享譽四方,全鎮以三家地、漢坪、林河和紅土村所產辣椒最佳,品質最優。過去幾年,全鎮群眾自發種植辣椒每年超過500畝。
從2018年開始,為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漢林鎮積極引進山東湘魯公司4個新品種優質辣椒種子。前期通過雙椒套種、雙壟溝播等模式和山東湘魯公司提供栽培、施肥、管理等技術指導服務,分別在唐坪、紅土、潘家山、漢坪、三家地、周家山、林河、下李8個村試種美人椒、脆皮椒、天宇王、辣豐貢椒,幫扶帶動貧困戶135戶。(李臘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