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華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小滿鎮農機站,甘肅 張掖 734000
甘州區屬于大陸性寒溫帶干旱氣候,具有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等特點,年最高氣溫37.4℃,最低氣溫-27.8℃,年平均降水量125mm,日照時數2 900至3 000h,年太陽輻射總量147.99kw.h/m2,系太陽輻射高質區,無霜期153d,位于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上游,具有豐富的水資源條件,發展制種玉米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
全區總面積42.4萬hm2,總耕地面積6.4萬hm2。玉米制種面積每年約3.63萬hm2左右,年產玉米種子30萬t以上,玉米制種產業是甘州區的第一大農業支柱產業。全國種業50強的中種集團、北京奧瑞金、德農種業、山西屯玉、遼寧東亞等30多家繁制種企業都在甘州建立了穩定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和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
從2005年起,農機部門積極發展制種玉米生產機械化,通過爭取財政支持、農機購置補貼、作業補貼等政策,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制種玉米生產尤其是復式播種和高效植保機械化水平;隨著勞動力的逐年短缺,種植制種玉米的主要環節(特別是在抽雄、聯合收獲環節)用工多及勞務資金大,制約了制種玉米產業化發展和規模化種植,推廣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迫在眉睫。
機械深松(1次/2-3年)→冬灌、留茬越冬→機械殘膜撿拾→播前耙磨鎮壓→施肥鋪膜播種復式作業→機械施肥與高效植保→機械抽雄→制種玉米聯合收獲→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或撿拾打捆→廢舊地膜機械回收→機械深松(1次/2-3年)。
一般在上年秋季作物收獲后,采用深松作業或深松聯合整地作業,通常采用具有一次性完成深松、旋耕和鎮壓多種工序復式作業的深松聯合整地機,要求深松深度達到35cm以上,深松作業深度一致,不得漏松,作業后立即采取冬灌、留茬越冬;春季采用機械旋耕或耙耱鎮壓,要求土壤細碎,上虛下實,適宜種子發芽。
在地表5cm耕層地溫穩定達到120C時即可播種,該區一般在4月中旬開始播種,一般采用等距行“50+50”cm或寬窄行“60+40”cm,株距在18-25cm(行、株距主要根據作物品系確定),各行距與規定選中相差不得超過±2cm,行距一致性合格率與鄰接行距合格率就達到90%以上。
滴灌帶應選擇滴水通暢、無堵塞的優質滴灌帶,根據該區制種玉米種植特點,一般采用一膜一帶方式,滴灌帶鋪設在地膜中間,該區一般采用開溝、施肥、鋪設滴灌帶、鋪膜、點播、覆土、鎮壓一次性多工序作業機械,要求鋪設滴灌帶應平直,滴灌帶滴頭(迷宮流道凸面)向下。
甘州區制種玉米抽雄一般從7月上旬開始,7月中下旬結束,應嚴格把握抽雄時間,在確保花期相遇的情況下,把握時機抽雄,抽雄過早易傷及母本,抽雄過晚易造成跑粉,因此,抽雄時間非常重要,一定要因地塊而異、因品種而異、因氣候而異、因具體情況而異,區別對待,嚴格把握,并做到抽雄徹底、干凈。目前該區主要采用人工取雄,勞動強度大,勞動力短缺,費時費工(畝成本200元左右),機械抽雄是制約該區制種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的“瓶頸”之一,近年來該區雖然引進了抽雄機,但由于作業性能與農藝要求不一致,無法作業。
在玉米生長期內,根據病、蟲、草害發生情況,適時進行防治,一般應選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盡量減少環境污染;該區制種玉米一般在打農藥3-5次,一般農戶采用手動或充電噴霧機,霧滴直徑大,霧化效果差,對環境污染嚴重,從2017年開始,該區引進推廣無人植保機飛防,霧化效果好,對環境污染低,深受農戶歡迎,目前已經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
在制種玉米成熟期,應適時組織開展收獲,要求收獲時機械損失、機械損傷小,保證制種玉米種子的品質和質量;由于該區制種玉米種植模式不同,行距、株距差異較大,加之制種玉米品種繁多,玉米果穗在秸稈上所處位置以及秸稈粗細、高矮都影響著機械作業,加之能適應制種玉米收獲的聯合收獲機很少,因此機械收獲也是制約該區制種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的“瓶頸”之一。
甘州區是全國百萬頭肉牛育肥基地,玉米秸稈成了發展養殖業的飼料主要來源,絕大部分玉米秸稈加工后用于青貯、氨化和鍘切飼喂牲畜,近年來,該區主要采用秸稈直接打捆后貯存方式,一般采用一次性能完成切割、粉碎、打捆的復式機械,要求秸稈粉碎牲畜口適性好,秸稈收獲干凈,無殘留。
甘州區制種玉米普遍采用半膜種植方式,由于殘膜累積在土壤中,致使耕地遭到嚴重的殘膜污染;要求使用一次作業完成起膜、撿膜、集膜、堆膜多道作業工序作業機械,拾膜后殘膜殘留少。該區一般在春季采用人工撿拾,拾凈率低,勞動強度大。
1.機械種植模式成本構成。畝總成本787元。其中物化投入362元,機械投入425元(見附表)。
2.常規模式成本構成。畝總成本1 132元。其中物化投入425元,機械投入430元,人工投入277元(雇傭勞動力成本)(見表1)。

表1:玉米畝生產成本核算表 單位:元/畝
3.增產。由于機械收獲能收獲人工不能收獲的小穗可增產10%,增收=650kg/畝×10%×4元/kg=260元/畝。
4.機械損失和損傷。根據2017年測試,機械損失1.87%,機械損傷約5.19%,650kg/畝×7.06%×4元/kg=184元/畝。
5.投入比較。機械種植模式比常規種植模式畝節約成本345元+260元-184元=789元,按該區55萬畝制種玉米計算,年可以節約生產費用43 395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1.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全區農機化作業水平,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改善。可新增各類玉米生產機具,使該區農業生產力得到顯著提高。
2.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宣傳培訓使示范區農民掌握了先進的新機具、新技術,提高了農民素質和機手的技術水平;可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對農機化新技術的認識,加快農機化先進技術和新型農機具的應用,全面提升農機化作業水平和科技水平。
3.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培育壯大了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以農機推廣部門、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機服務網絡,從而實現土地流轉和整合,從千家萬戶的小農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實現制種玉米規模化生產、標準化控制、產業化經營的良性循環。
4.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大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緩解了季節性勞務用工矛盾,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安心外出務工和從事二、三產業提供了保障,促進了新農村建設步伐和社會進步。
5.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可形成適合甘州區制種玉米種植特點的機械化合理模式,帶動新型生產作業服務組織模式的轉變,為提升全區農業生產水平提供典型經驗。
1.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使甘州區秸稈飼料化程度顯著提高,促進畜牧養殖戶養殖業發展,增加農民增收。
2.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達到蓄水保墑、根茬固土,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結構和性能,培肥地力,改善生態環境的目標,形成節本增效環保的農業生產新模式,增強了可持續發展能力。
3.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秸稈打捆技術,減少火災隱患,可防止火災事故的發生。
4.制種玉米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過秸稈打捆技術,減少房前后秸稈堆放,美化了鄉村環境。
當前,該區地塊較小,機耕道路狀況較差,小地塊與大農機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政府應整合土地整理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等涉農資金,對土地進行必要的平整和連片,預留機耕道等必要的機械化作業設施,以便于應用新式大型農業機械充分發揮效率和農機收益。
充分利用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優先解決玉米生產中急需的農業機械,特別是重點環節的生產機械。對于農機戶購置玉米種植的玉米施肥鋪膜點播機、高效植保機械、玉米聯合收獲機等機械,可優先予以補貼,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對制種玉米生產機械化的示范帶動作業。
農機推廣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先進、適用、新型的農業機械進行地域性特點的試驗示范,推廣應用適用于制種玉米產業的作業機械。特別是開展復式播種、高效植保、機械抽雄和聯合收獲等重點環節技術試驗,突破制種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瓶頸”。
積極開展開展技術宣傳,通過播放電教片,技術人員面對面講解指導,加大了宣傳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通過培訓,啟發農民群眾自覺接受應用制種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自愿接受規范化、標準化生產管理,加快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普及應用速度,引導該區制種玉米生產向機械化、輕簡化、集成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邁進,實現高產、高效,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