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賦中,黃 晨,雷宏東,牛凱文
平涼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下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職業教育應該做出自己積極的貢獻,但目前農業職業教育自身的發展卻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問題。
農業職業教育主要是農業行業辦學,由省市兩級的農業主管部門在業務上予以指導,而農業主管部門主要的精力放在農業的宏觀發展和生產上,對教育的發展很少關注,或關注不夠,客觀上造成了農業職業學校游離于教育系統的管理現實。在進入21世紀后,職業教育經歷了近20年的迅猛發展的黃金時期,國家和地方政府通過教育系統給予職業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職業教育整體蓬勃發展,只有農業職業教育因為隸屬錯位,沒有乘上職業教育發展的東風,而得不到應有的項目支持,在辦學條件的提升上錯失良機,大大落后于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以20世紀80年代的辦學條件融入到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激烈競爭中,于是便出現了很現實的無奈選擇,要么勉強合并,要么改變校名,勉強堅持下來的也在專業設置上大做文章,非農專業在招生計劃上占了主導地位,客觀上造成了學校數量與上世紀末相比銳減,出現了嚴重的萎縮,有些地市已然看不到“農”字頭的職業學校,這與蓬勃發展的職業教育極不相稱。
另一方面農業職業教育因為自身發展的滯后性,也造成了服務和支持地方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非常有限,與“三農”發展對農業職業教育的需求很不相稱,漸漸地有退出新農村建設和為農業現代化服務的主戰場的趨勢,發展形勢很不樂觀。
農業職業教育因其自身發展的滯后性,引發了一系列的聯動效應,最為直接和殘酷的就是生源數量大幅度減少,這可以說是影響了農業職業學校的發展根本,校園里沒有了學生何談教育!當然這也是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滯后性只是農業職業學校生源銳減的因素之一,當然還與農業行業的特點有很大關系。目前農業行業經濟效益低,經營風險大,社會輕農意識又比較嚴重,造成農業職業教育的社會吸引力很低。雖然十八大以來,農村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已進入尾聲,“三權分置”制度在積極推行,經營主體和經營規模將發生較大的變化,但很多地方還沒有展現出改革所帶來的巨大的活力,廣大農村青年還沒有感受到改革帶給他們的巨大優越感,大量的農村青壯年還是融入“傳統”的勞務輸出,無意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生源少,招生難,是農業職業教育的痛點所在,導致學校涉農專業招生人數在學校儲備專業中比例越來越小,甚至出現了零招生的局面,辦學極其困難。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也開始實施,縣區和鄉鎮對農技人才的剛性需求很大。農業職業教育主要是圍繞農業產業培養當地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層農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按理說這是一種合理的供需現實。但由于政策性就業的結構和層次都發生很大變化,人員錄用上存在著嚴重的不協調,一方面各地招考條件一味地注重學歷,要求在本科以上,但高等農業院校的學生講求工作環境,無心到艱苦的基層工作;另一方面農業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卻又被招考政策拒之門外,無緣走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雖然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產業、新業態正在出現,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家產品加工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積極建設,農業合作社和一些農業企業也在政策的支持下漸成規模,這些平臺的搭建將給農業職業院校的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很大的希望,但目前在很多地方仍處于示范階段,還不能達到相當的效益水平,無法形成有效的就業平臺,就業形勢依然不太樂觀。對于農業行業而言,比較效益低,風險大,自主創業需要有相當的經驗,而且投入也不小,客觀上創業更為艱難。
另外農業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實行雙證制多年,每一位畢業生除了有畢業證書以外,還有相應專業的技能等級證書,但由于農業就業準入制度沒有真正建立,畢業生手中的技能等級證書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對其就業機會和質量沒有任何幫助,這從另一個層面說也影響農業職業教育的社會需求,反映了農業行業的就業現實。
從以上幾方面的問題看,目前農業職業教育正處在發展的困難期,存在和發展都面臨著挑戰,同時,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及新農村建設的主戰場上卻又面臨著管理和技術人才的斷檔和短缺。這種畸形的發展形勢嚴重制約著“三農”的發展,也影響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于農業職業教育來講也倍感困惑和無奈,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農業職業教育要發展就必須在三農服務中求突破,在新農村建設中求發展。但要服務“三農”,融入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單靠市場行為是不夠的,要在政府的宏觀支持下,積極尋求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著力點,推動農業職業教育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當時農業職業教育失去了同步發展的機會,由于沒有得到有效的重視和支持,顯然已經形成了硬傷,這一硬傷不單單體現在學校的硬件條件上,更重要的是已經波及到了師資隊伍建設和院校對未來發展的自信。這需要超越常規的重視和支持。國家要拿出關注“三農”的決心和魄力來對待農業職業教育,有可能的話要考慮提出“四農”的概念,就是在強調農業、農村、農民的同時,要提升對農業職業教育的關注度。應該說農業職業教育是“三農”發展的百年大計。社會各界也要正確對待農業職業教育,真正實現產、學、研的互促、互融共同發展。
要緊緊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機遇,要抓住提高和服務兩個主線,積極參與到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一方面在積極參與中讓學校教育與農業和農村發展接軌,和農民的實際生產需要接近,彌補學校教育發展滯后的問題,同時要積極和農業科研單位結合,掌握農業發展的前沿觀念和技術,努力形成產、學、研融合發展的良性局面,實現農業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使農業職業教育體現時代性和前沿性。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力所能及地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在提升和發展自身的同時努力為“三農”發展做貢獻,凸顯農業職業教育的價值,以獲得全社會的廣泛認可,在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使農業職業教育得到重生和發展。
隨著農業和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經營主體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大批農業企業和生產經營合作社將應運而生,在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農業職業院校要積極尋求合作,要有“同命運,共成長”的勇氣,要培育“青梅竹馬”式的情感,建立牢固的“校企”合作機制。要積極推進校校合作,在校校合作上要有兩個方向的考慮:一是要積極推進教育合作,建立中高職一體化培養模式,健全農業職業教育體系,給中職學生繼續學習的機會,也為農業高職院校培養生源,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二是要加強服務合作,注重和其它職業院校“組團”合作。鄉村振興戰略不只是農業的振興,它包括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包含了鄉村生態建設、包含了鄉風民俗的保護、包含了鄉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更包含了鄉村富裕生活所需要的豐富的物質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是一個系統工程,各類職業院校的合作可以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形成合力,使農業現代化進程更有保障。
農業職業院校要辦出職教特色,培養質量上要注重堅持職業態度、職業能力比知識更重要。“雙證書”的標準要做到與時俱進,要隨著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發展來總結職業類型,開發職業標準。要規范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時效性,不能一勞永逸,要以農業產業發展程度和生產需求為基礎考慮廢止某些等級證書,使技能等級證書處于動態的管理當中,提升證書的含金量。推進全社會對農業職業技能等級證的認同。
目前,農業生產發展存在嚴重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嚴重滯后于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各級政府應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工作人員的招考政策上作出適當調整:一是招考專業必須是與用人單位職能相對應的農業類專業;二是招考的學歷可放寬,但要看重具有時效性的農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三是對基層農技部門工作人員給予工資福利、工作調動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四是鼓勵和支持農業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加入新的農業生產和經營主體,在農業合作社或村級集體經濟中大顯身手。這樣既解決了基層農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問題,為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又帶動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