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詢之
甘肅省西和縣文化館,甘肅 西河 742100
黨的十九大報告劃時代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新理念,既為我國鄉村發展描繪了美好的藍圖,也為農村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是今后一段時期統領我國農村發展的總綱領。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新要求,對如何發展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指明了新方向。這個總綱領和新要求,呼應了時代新發展,順應了農民新期待。新時代,鄉村發展有了新藍圖,新時代,鄉村發展要有新作為。
在我們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新時代文化的廣袤國土上,鄉村無疑是重中之重,鄉村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前我國文化發展的主戰場。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興盛,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文化強國建設的進程和水平。可以說,只有全面繁榮興盛鄉村文化,鄉村振興才有深厚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有堅實的精神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帶頭振興鄉村文化,推進鄉村文化繁榮興盛,以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保留著許多農耕文明的基因。鄉村振興戰略動能來自對鄉村文化的自信和守護。開展鄉村文化振興行動,傳承農耕文明精髓,保護和發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捍衛鄉村記憶,有裨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源泉,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鄉村民間文化藝術帶有濃厚的鄉土和人文氣息,代表著農民淳樸敦厚、勤勞善良的價值觀,是農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共同特點是起源于民間生活,最終形成濃厚的地方特色,如地方戲曲、民間歌舞、鄉村古樂、特色工藝、武術雜技等,深受廣大農民喜愛。農民是鄉村民間文化藝術的主要承載體,過去,不少農民以此為養家糊口的技藝而世代傳承。但如今,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許多優秀的傳統鄉村民間文化藝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民間文化藝術在農村的缺位,也為諸如賭博、奢侈浪費等“不良文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如何弘揚優秀鄉村民間文化藝術,引導農民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助力鄉村振興,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然,文化傳承不是簡單復制,更不是守舊不變,而是新形勢下的文化繼承和創新。一方面要支持鼓勵文創產品開發,另一方面要注重打造歷史文化體驗。
鄉賢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淀了我國千百年來鄉村治理的智慧和經驗。培育“新鄉賢文化”被寫進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2017年中央1號文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鄉賢正被賦予新的內涵,是當下鄉村振興特別是鄉村社會治理的重要資源。鄉賢既有“本鄉故土”的賢者,更有在外發展的能人。鄉賢文化根植鄉土、貼近性強,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
無論是鄉賢,還是“鄉賢文化”,都是鄉村振興不可缺的美麗文化元素。鄉賢生于農村,對農村的情況了解,同時又奮斗于城市,知道城市人最質樸的心靈向往。鄉賢繼往開來,在鄉村建設中因地制宜,成為了城市和鄉村之間最自如的情感連接紐帶,也讓城市人和鄉村人的交流更加暢快。
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成績斐然,農村的村容村貌及農民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較大改觀,但客觀上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以X村為例,將問題總結如下: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文化生活也日漸豐富,但文化設施不完善、思想認識不到位的現狀依舊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
在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政府部門會投入遠程教育等設施,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提高了農村信息化水平,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村民連最基本的電腦操作也不會,資源形同虛設,部分村民對農村文化建設熱情度不高,不善于接受新事物,導致資源浪費。
目前比較普遍存在的一個情況是,農村缺乏專職的文化人才,大多以兼職為主,其積極性和專注度不如專職人員,導致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進度必然打折扣。
農村文化建設服務對象是人,工作的開展也在于人,沒有一支有素質、有文化、有理想的人才隊伍,農村文化建設也很難取得較大發展。
從調查數據可以表明,80%以上的受訪者業余生活是看電視節目,60%選擇打牌打麻將,接近半數的受訪者選擇閑聊。這可以從側面說明目前當地農民的業余生活活動形式單一,缺乏新鮮方式。農村的文化活動不僅貧乏單調,而且還造成了賭博、迷信等不良風氣的蔓延,嚴重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當前,農村文化建設者普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專業技能不過硬,與此同時,文化藝術創作、文化編導、民俗文化傳承等人才也是相當緊缺,加之缺乏相關培訓經費,成為制約農村文化建設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文化配置嚴重不均衡。同時,教育的高投入讓很多村民都望而卻步,甚至覺得讀書無用,教育支出費用少,對子女升學積極性不高,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外出打工的大有人在。而部分有文化造詣的人又向城市遷徙,農村文化建設失去活力,顯得后勁不足。
目前,農民的思想觀念還是相對保守,主動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動力不足,休閑娛樂方式單一枯燥。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軟實力”,是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精神根基。我國農民基數大,實現農民群眾的文化小康至關重要。在全國各地大力開展扶貧攻堅戰的今天,絕不能忽略文化扶貧。在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絕不能讓農民群眾富了口袋,窮了腦袋。為此,特提出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扶貧的建議。
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逐漸提高,農民對文化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農民群眾通過參與健康、積極的活動,不僅可以豐富業余生活,同時也能夠激發農民學文化、學技術的積極性,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營造穩定的文化環境。
各級政府應把農村文化建設放在與城市文化建設、農村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激發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各級政府可以投入一些資金修理殘破的健身器材,再添加一些的健身休閑器材。還有各文化中心充分利用晚上、傳統節日、農閑季節開展各種學習交流。還應該在每個村至少修建一個農村圖書館(有各種關于農業、傳統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書籍)。
加強發展基層文化建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中國夢、豐富農村群眾生活的重要內容。因此,文化發展的功能定位也應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可以適當的開一些研討會,評估一下本年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預算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平衡一下來年的文化建設和經濟的發展,以因地制宜、更好的使兩者相適應。
在現有的考核體系中,農村文化建設工作屬于“軟指標”,不屬于硬性考核,這也從一個方面導致了一部分人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相對滯后。從這個意義上講,亟待解決的是思想認識問題,尤其是鄉鎮黨政領導要帶頭重視起來。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結合當地實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文化娛樂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
文化下鄉活動雖然也受到群眾的歡迎,但是其“單向傳播”的方式并不能滿足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農民身邊的文化能人,這樣不僅能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也能有效促進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同時,還能激發農民自辦文化的熱情和參與度。
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民間文藝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發掘當地文化能人,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出臺完善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有關政策。
把基層文化建設加入到新農村建設規劃,核實文化事業經費,以及統籌安排,有計劃、有重點的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盡可能將鄉村文化建設成為有場地、有經費、有設備、有隊伍的功能比較齊全的農村文化。
此外,基層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應該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文化素養,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全身心投入農村文化建設。政府對于相關的農村文化設施設備,要配備專人、專職,靈活機制,提高農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同時,要創造推薦,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利用好政策優勢,努力克服困難,不斷適應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需要。
農村文化建設盡管存在諸多困難,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實事求是、掌握方式方法,因地制宜,也能大有可為。近年來,鄉村旅游方興未艾,民俗傳統和鄉愁記憶引發熱潮,民宿、農耕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因地制宜建設好農村文化的基礎,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文化資源,開拓思路,積極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將農村文化建設工作做好。
弘揚傳統文化,加大宣傳,更為重要的是要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和懂得節日背后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的重要教育意義。使更多的人去感受和慢慢喜歡上本地文化甚至了解更多的文化。可以在公眾場合適當的貼一些文化內涵的圖片,也可以在公眾場合放映一些具有傳統節日或有紀念意義的、教育意義的一些短片讓更多的人去接受和重視傳統文化和一些重要的節日。
農村文化建設,并不是某項活動的建設,是農村文化的整體環境建設。從宏觀的角度建設新農村,提升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發展農村民主政治,同時,還要滿足農民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