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曄 倪京麗
浙江省麗水市中醫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倪京麗系麗水市名中醫,浙江省“十三五”中醫藥重點專科治未病科學科帶頭人,從事臨床工作40年,對結合現代紅外熱成像技術治療圍絕經期失眠具有獨到的經驗。筆者有幸跟師臨診,獲益良多,現總結如下。
圍絕經期失眠屬于中醫學“絕經前后諸證”“不寐”“臟躁”等的范疇。《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女子“七七”之年,處于“年四十而陰氣自半”的特殊階段,腎陰陽平衡失調,天癸漸竭,沖任虧虛,為肝腎不足之體,而女性因經、孕、產、乳,數傷于血,故此期多屬腎陰虛。腎陰不足,心火失濟,熱擾心神;乙癸同源,水不涵木,肝陽偏亢,表現為心腎不交、肝腎陰虛、神魂不寧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如心煩失眠、怔忡驚悸、焦躁易怒、潮熱汗出、眩暈耳鳴、腰背酸痛等。本病其源在腎,涉及心、肝、脾。
紅外熱成像技術主要是通過分析人體的熱輻射信號,經紅外探測器信息處理后形成能夠反映機體各臟器代謝功能的溫度彩色圖譜。由于各臟器細胞之間、正常與異常組織之間的熱輻射差異,因而在體表的溫度分布也各有不同,結合中醫藏象及經絡學說辨證分析,使疾病的寒熱虛實及臟腑陰陽盛衰等信息得以可視化、客觀化。
本病臨床以腎陰虛、心腎不交多見,故治以滋腎養肝、寧心安神之法,采用自擬益腎寧神湯,基本藥物:薏苡仁、淮小麥、百合、旱蓮草、澤瀉、川牛膝、槐花、茯神、生地、生白芍、生白術、菟絲子、女貞子、續斷、狗脊、陳皮等。隨癥加味:胸中痞悶嘈雜者加黃連、肉桂粉;怔忡驚悸,噩夢紛紜者加紫石英、煅龍骨、煅牡蠣;虛火內擾者,加黃柏、知母;肢體疼痛者,加夜交藤、雞血藤;月經不調者,加澤蘭、月季花。
胡某某,女,50歲。2019年2月14日初診。主訴:反復失眠伴面紅、盜汗4月余。患者近4月來反復失眠,夜間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夜間盜汗,汗濕衣被,時有頭暈,五心煩熱,面部有烘熱感,末次月經2018年10月5日,絕經后無異常陰道出血,胃納一般,二便無殊。刻診:患者面紅如醉,舌紅、苔薄,脈弦數。西醫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治療前以額部、胸部(心前區、肝膽區)為中心的熱像圖,呈紅色或紅中有黃,以熱區為主;以雙腎區、子宮、膀胱區為中心的寒像圖,呈藍色或藍中有紫、綠色。表明上焦所屬臟腑熱像趨熱,下焦所屬臟腑熱像趨涼。證屬:肝腎陰虛,心腎不交。治擬:滋腎寧心,止汗安神。方用:益腎寧神湯加減。薏苡仁、山藥、淮小麥、百合、首烏藤、黃芪、桑葉、仙鶴草、煅龍骨各30g,生白術、穞豆衣、糯稻根各20g,澤瀉、川牛膝各15g,生地、生白芍、茯神各12g,山茱萸10g,防風8g,陳皮6g。5劑。日1劑,水煎,下午3~5時及晚臨睡前分服。2019年2月19日二診,自述夜眠及盜汗稍有好轉但不明顯,面紅較前稍有轉淡,舌紅、苔薄,脈弦。守方。7劑。2019年2月26日三診,睡眠質量改善,盜汗較前減少,無眩暈,面部烘熱感減輕,面紅轉淡,顴部余有紅色。原方去煅龍骨、山茱萸,加枳殼、香附各12g,佛手6g。7劑。如此加減治療2月,諸癥平穩,夜寐安。以額部、胸部(心前區、肝膽區)為中心的熱像圖,呈現黃色或黃中有紅,熱區較前減小,以溫區為主;以雙腎區、子宮、膀胱區為中心的寒像圖,呈綠色或綠中有黃,冷區較前減小,以涼區為主。
按:通過紅外熱成像技術能更直觀地辨別圍絕經期失眠患者的寒熱屬性和臟腑陰陽盛衰情況,通過對比治療前后的圖譜變化,能為臨床診治本病提供客觀的評判和用藥依據。益腎寧神湯由六味地黃湯合玉屏風散加減而成。其中生地入腎經以滋陰降火;山茱萸補益肝腎,兼能止汗固脫;山藥健脾補虛,補后天以充先天;澤瀉清利濕熱,兼瀉腎濁;川牛膝補益肝腎,引藥下行;生白芍養陰柔肝;桑葉清肝明目;玉屏風散、穞豆衣、糯稻根益氣固表、滋陰止汗;仙鶴草補虛強壯,兼有收斂;煅龍骨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淮小麥緩肝養心,百合、茯神清心安神,首烏藤養血安神;薏苡仁健脾補中,陳皮理氣助運。諸藥合用,共奏滋腎寧心、止汗安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