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潔 李恩鋒 王瑋娃 呂立江#
1 浙江中醫藥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53 2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杭州療養院 浙江 杭州 310002
呂立江主任中醫師,從事教學、臨床和科研30余年,擅長以中醫手法治療脊柱與相關疾病。余有幸能跟隨呂師學習,現將其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學術經驗介紹如下。
慢性腰肌勞損癥狀多為腰部反復發作酸脹痛不適,不能久坐,久立,疲勞或寒冷可加重,觸診局部時可發現有條索狀結構或硬結;癥狀較重的患者常伴有腰肌的張力痙攣、劇烈疼痛、明顯的腰椎活動受限和彎腰困難,直接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呂師認為本病屬于中醫學“腰痛”和“痹證”的范疇,其病多因體虛、過勞及跌仆閃挫加之復感風寒濕邪等侵襲腰部經絡,引起經絡阻滯,致氣血運行不暢,使肌肉筋膜出現粘連、肥厚或變異等改變。素體虧虛與感受外邪侵襲聯系密切,因此慢性腰肌勞損易呈現勞累加重、得熱痛緩、受寒加重的疼痛特點。呂師指出,該病發病的內在基礎是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外感風寒濕邪及勞傷是其發病的外在條件,無論內因、外因,氣滯血瘀、經絡痹阻是基本病機。
經筋病證主要表現為經筋循行所過筋肉、關節等出現疼痛或運動障礙,亦有經筋的牽掣、陣攣、疼痛、轉筋、強直、弛縱等共同癥狀。呂師認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腰背,與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功能失常關系密切。在治療該病時,宜取腎俞、命門、腰夾脊穴、阿是穴、委中等穴位進行積極干預。腰為腎之府,腎俞作為腎的背腧穴,具有補益腎氣、強腰壯腎的作用;命門通督脈,主治虛損腰痛;夾脊穴是經外奇穴,位于膀胱經與督脈之間,起通此二經、促氣血暢行的功效;阿是穴具疏通經絡、行氣血的作用;委中為治療腰背痛的經驗要穴,可調節膀胱經氣血,起止痛通絡的效果。
呂師指出,該病本虛標實,宜扶正祛邪兼顧。祛邪以舒筋理氣、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為主,先運用把袞法對患者腰背部與下肢肌肉進行放松,再以彈撥、點按、推壓、揉按等手法對痛點及痙攣處進行適度加力,舒筋通絡,以緩解痙攣,改善疼痛癥狀;肝脾腎虧虛為其致病之“本”,扶正以補肝腎、強筋骨為主,兼補氣血。通過藥膏結合推拿手法,邊推邊涂、邊按邊摩,療效更佳,既可借藥膏的柔潤降低手法的痛感,又可結合手法使藥效滲透肌肉,從而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性介質的吸收,達到溫經通絡、調理臟腑、祛邪扶正之效。
呂師先讓患者取俯臥位,并在其腹部下方墊一軟枕,對病人的腰骶部給予按揉,使其充分放松,然后運用彈撥、推壓及推揉手法對病人的腰背部與下肢肌肉實施推拿,從輕到重,以病人耐受為主,控制力度:首先通過掌根按揉患者腰部兩側膀胱經3~5遍,把袞法施術5~10分鐘進行放松,用拿法對痛點及痙攣處進行3~5次自上而下適度放松,點按腎俞、命門、腰夾脊穴、阿是穴、委中、腰陽關、承扶等穴和腰部反應點,恢復病變部位的氣血,疏通經絡,達到活血祛瘀、緩解止痛、強腰壯腎之功,最后以冷擦治療膏為介質,采用擦法治療,用手掌小魚際沿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處進行均勻有力的有序摩擦,以使膏藥達到冷敷理療、緩解疼痛、舒筋通絡之功效,頻率為100~120次/分鐘,以局部輕微發熱為度。連續治療6次為1個療程。
呂師指出,腰背部肌群肌力減退與乏力,也是影響病情進程的相關因素,因此指導患者進行腰背部肌群的適量力量訓練也需考慮入內:①“飛燕訓練”:取俯臥姿勢,雙臂保持挺直置于軀干兩側,雙腿伸直,頭部、上肢、下肢用力抬起,如燕飛行形狀,堅持10秒,每組10~15次。②“拱橋訓練”:仰臥位,雙腿彎曲位,以兩側腳、肘和后頭部位作為支點,用力推舉臀部,盡量呈拱橋的形狀,堅持10秒,每組10~15次。③腰部運動:上述兩項完成后,下床站立,雙手支撐腰部,然后盡可能做充分的腰部屈伸各5次。另叮囑患者堅持每天晨起后、晚上臨睡前各行鍛煉1次,方法如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