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秀 傅雨薇 聶 斌
1 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東 廣州 510405 2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廣東 廣州 510095
現代醫學認為,手汗證是指手部汗腺分泌亢進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手掌多汗。該證病因尚不明,可能與心理焦慮、長期處于高壓力狀態以及炎熱的氣候都有關系,尤其是與交感神經功能亢進有關。目前,內鏡下胸交感神經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手汗證最有效的方法,但具有高風險、高費用、高耗時、高并發癥等弊端,中醫治療手汗證有其優勢,不僅具有簡、便、廉、驗等特點,還能避免西醫治療引起的并發癥[1]。
《溫病條辨·汗論》云:“陽氣有余,陰精不足,多能自出。”陽氣過盛,津液相對不足,有余的陽氣會蒸化較多的津液于體外為汗。陽氣是彌散分布于全身的,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督脈行走于頭面部和背部,這些部位相對來說,陽氣較其他部位更加旺盛,手足三陽經分布于身體的外側,陽氣相對于內側也更多,正常情況下,陽氣有余會表現出這些部位汗多,但手汗證常常表現為手掌汗多,也可伴有腋部、足部、面部等,分析這些部位發現,這些部位剛好與生理性汗出的部位相對,也就是身體屬陰的一側。正常的汗出是機體新陳代謝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身體陰面排泄的汗液對機體來說也是為了調節自身平衡。那么,關鍵點就變成了為什么汗液不走正常的陽面而走陰面出呢。筆者認為,病機在于三焦、腠理、玄府郁阻不通。津液由三焦輸布至腠理,腠理受邪所滯、玄府郁閉不通,津液外出無門,機體只能另尋它路,即從身體的陰面出。故手汗證的病機為邪滯腠理、玄府閉塞。
玄府、腠理均屬表,表邪郁閉,治療上首當解表,臨床上當分清風寒、風熱、風濕等邪氣,治療上當觀其脈證,以祛風散寒解表、祛風清熱解表、祛風滲濕解表等法辨證論治。麻黃湯、桂枝湯、羌活滲濕湯等方常有使用之可能,若表邪輕淺,常僅需要在方中加入幾味解表升散之藥即可,如:柴胡、荊芥、防風、白芷等。其次,三焦通路受阻,津液也不能正常輸布,常見阻滯三焦通路的邪氣有:氣滯、寒凝、飲停、濕阻、痰郁、瘀血等,治法上常予行氣、散寒、溫化水飲、化痰祛濕、活血化瘀等對癥治之。常用方劑有:四逆散、苓桂術甘湯、二陳湯、越鞠丸等。此外,瘀血為病,不僅是病因,更為病理產物,常常是病情發展后期伴隨其他治病因素出現,治療上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緩緩圖之,故常常在基礎方中適當加入活血化瘀之藥,效果更優。
陳某某,女,22歲。2017年7月15日初診。自幼手汗多,現手掌部可見細小的汗流,可從指間滴下,自訴腳掌部跟手掌癥狀類似,納眠可,二便正常,月經25日一潮,色量可,末次月經6月7日~12日,面色蒼白,舌淡紫邊有齒痕、苔白稍厚,脈沉滑弦。診斷:手汗證。根據舌脈、面色均為寒濕閉阻之象,考慮為寒濕阻滯,三焦-腠理-玄府、表氣不通、玄府郁閉,汗液不走常道,從手掌部而出。治法:解表散邪、化痰祛濕。予苓桂術甘湯散寒化濕,加柴胡、荊芥疏通表氣,處方:柴胡、荊芥、桂枝、干姜、炒白術各10g,茯苓20g,炙甘草3g。3劑。二診:手部汗出明顯減輕,汗流消失,腳掌部汗出亦好轉,余無不適,面色蒼白好轉,舌淡、邊齒痕苔白,脈弦滑弱。在原方的基礎上增加當歸10g以養血,減干姜用量為5g。5劑。三診:手腳部汗出進一步減輕,肉眼未見汗出,摸之稍潤,現頭部、背部汗出增多,余無不適,舌淡苔白、齒痕減輕,脈弱稍滑弦。患者寒濕進一步減輕,邪去正虛,予增加當歸量至20g。7劑。
按:此案患者自幼汗多,多方治療無效,然筆者卻以苓桂術甘湯加解表藥獲得奇效,實當歸功于辨證精準,所用方藥切中病機。手汗證機理雖然復雜,臨證之際若能見微執著,明晰病機,亦可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