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艷 趙松佳 侯艷男 胡常達 方劍喬
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筆者將周圍性面癱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根據各期的病因病機特點,選擇合適的針灸療法及電針波形參數治療,收效滿意。總結如下。
約為起病后7天內,患者常在晨起或午睡后發現一側面部口眼歪斜,5~7天可達到峰值。此期風寒之邪侵襲頭面,入中經絡,血脈經氣為之痹阻,所謂“熱則筋弛,寒則筋急”,故出現歪斜不遂之癥。此時疾病初起,邪氣正盛,臨床治療應疏風通絡,以祛邪為主。有部分醫者認為,面癱急性期針刺易導致病情加重,不提倡早期采用針灸治療,但筆者認為,此說有失偏頗。通過臨床觀察,筆者認為急性期邪氣盛,病性多實,病情進展快,不穩定,可能會出現口眼歪斜加重、眼裂增寬等現象,但這屬于疾病發展的一個自然過程。所以,早期進行手法適宜的針灸干預,能阻斷病情加重的進程。但需特別注意的是,此期針灸治療應為患側面部單純淺刺,如《靈樞·皮部論》“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說明疾病初起時病邪多在皮毛腠理之上,病位表淺。《靈樞·終始》曰:“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即淺刺法有補虛祛邪之效。《靈樞·官針》云“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由此可以看出,面癱之病初起時病邪多表淺,淺刺可祛在表之邪。而淺刺者,一指所用針具直徑細小,二指刺入皮肉程度較淺,三是指施術者手法宜輕,不可重刺激。取穴也不宜過多,臨床多選患側陽白、攢竹、四白、地倉、頰車、下關、翳風、雙側合谷等,均淺刺透皮,不捻轉,留針30min,并輔以TDP照射30min。
此期約為發病后1個月內,病情趨于穩定。該階段患者多為面神經麻痹狀態,耳后壓痛等伴隨癥狀可消失,面部肌肉較前期松弛,局部感覺麻木,仍有口角歪斜,刷牙漏水,鼓腮露氣,咀嚼時食物留滯于齒頰間,閉目不全,額紋消失等。此時邪正相持,耗傷正氣,久則邪氣由淺入深,虛瘀交錯,經絡阻滯,面部失養。故治療時應活血通絡,祛邪與扶正兼顧。針灸時較急性期之淺刺可增加刺激量,如在肌肉稍厚處采用透刺法,臨床上常用地倉透頰車糾正嘴角歪斜。因面癱以后面部癱瘓肌肉處于弛緩無力狀態,通過電針的電流刺激可促使局部血流的加快,血液供應的充足可以提高局部免疫功能反應,對周圍炎性水腫物質吸收吞噬功能加強,從而緩解血管痙攣以促進面部癱瘓肌肉的血液循環。使用電針時需注意根據波形參數特性,巧妙應用,以期發揮最大療效。有研究表明,攢竹和瞳子髎、地倉和頰車加電針用斷續波30~50Hz糾正面肌麻痹癥狀,恢復面肌功能,收效顯著。有報道稱斷續波刺激腧穴能使面部肌肉節律性收縮,使偏向健側的口角被節律性地向患側牽拉,從而使麻痹的面部肌肉得到直接的收縮鍛煉。筆者體會,通過斷續波刺激歪斜嚴重部位,面肌收縮越明顯的患者糾正效果越明顯。
一般為病程超過45天,甚至遷延數月者。此期部分患者面部靜態時癥狀已不明顯,僅遺留鼻唇溝變淺及眼瞼閉合不全癥狀;另一部分患者仍有明顯的口角歪斜。追溯原因有二,一為早期失治或誤治;二為后期過度刺激。前者主要是治療不夠及時,貽誤最佳時機,或者未堅持治療;后者則是因面癱后期形狀得到部分糾正后,部分術者仍采用重刺激或電針頻率使用不當,為期速效而導致“倒錯”現象甚至面肌痙攣。該階段若患者面部歪斜癥狀已大幅度改善,僅眼瞼閉合不緊,鼓腮略漏氣,抬眉、聳鼻尚可,說明正氣已復,僅部分余邪未除,及面肌癱瘓日久功能恢復問題,可恢復淺刺法,用電針連續波2Hz治療。此外,該期為促進遺留癥狀的恢復,可在常規針刺和電針治療后,于患側面部皮膚行滾針和溫和灸。滾針是皮膚針的一種,源于《黃帝內經》中的“毛刺”“半刺”“浮刺”,作用于面部皮膚來回滾動能刺激局部神經興奮,加快血液循環,達到治療目的。溫和灸是手持艾灸條點燃后,在患側面部感覺麻木、板滯處或頰車、翳風、四白等穴位上施用灸法,以局部皮膚微微潮紅,熱氣有往內部滲透感,以患者耐受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