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掌生 鐘新娜
浙江省湖州市中醫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東漢時期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記載的112首方劑中,使用藥物不超過90味,但其中約有七分之一是大多數家庭廚房里的常備食品,值得研究。茲將其中的一部分列舉如下。
《傷寒論》所載方劑中共有59首使用了姜,占52.68%,其中37首使用了生姜,占33.04%;22首使用了干姜。綜觀《傷寒論》中姜的治療作用,主要是發揮其調和營衛、溫陽散水、辛散宜通及和胃止嘔的功效。如桂枝湯中生姜雖非主藥,但其對全方其他藥物的協同作用極其重要,它能協助桂枝解肌祛風,協同大棗調和營衛;生姜瀉心湯治療水濕內停、氣機阻滯等,用生姜四兩為君藥,宣發胃陽,恢復胃腑氣機;吳茱萸湯治療中焦陽虛、寒飲內停上逆致嘔,生姜用到六兩,起到溫散寒氣及和胃止嘔的作用。
《傷寒論》共有40首方劑使用了大棗,其用量少則4枚,如柴胡加芒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多則達30枚,如炙甘草湯,但絕大多數為12枚,明確指出使用時要將大棗掰開。其功效或補中益氣,或益陰而和胃。特別是棗姜合用是張仲景最為擅長,能夠調和營衛、表里、寒熱、臟腑、樞機,旨在調和陰陽。
粳米是一味益氣和中、補益脾胃的藥物。書中的白虎湯(粳米六合)、白虎加人參湯(粳米六合)、竹葉石膏湯(粳米半升)和桃花湯(粳米一升)均使用了粳米。此外,《傷寒論》強調服用“桂枝湯”等方后,應“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一則借谷氣以充汗源,二則借熱力以鼓舞衛氣,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傷正。此處雖未述及稀粥為何米所煮,但從作者為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氏推測,以“粳米”煮粥的可能性大。
苦酒湯由“半夏、雞蛋清及苦酒”組成,治療“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其中“苦酒”即米醋,具有消腫斂瘡作用。方中半夏得米醋后更能辛開苦泄,增加滌痰斂瘡功能,可用于治療口腔潰瘍、咽喉紅腫潰爛的扁桃體炎、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等。另有一方謂“豬膽汁”,由“豬膽汁和少許法醋”組成,用于治療便秘,其中“法醋”是指按官府法定標準釀造的食用米醋。
蜜煎導方使用“食蜜”七合、大陷胸丸使用“白蜜”二合、豬膚湯使用“白蜜”一升。蜂蜜味甘、性平,歸脾、胃、肺、大腸經。《神農本草經》述蜂蜜“安五臟,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中醫學認為,蜂蜜具有調補脾胃、緩急止痛、潤肺止咳、潤腸通便、解毒的功效。主治脘腹虛痛、肺燥咳嗽、腸燥便秘、潰瘍不斂、水火燙傷、手足(皸)裂等。
白通湯和白通加豬膽汁湯中使用了蔥白,主要是發揮其辛溫走竄、宣通上下的作用,使格拒之勢得解,上浮之陽得回。蔥白味辛、性溫,歸肺、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陰寒內盛、格陽于外,脈微,厥逆,腹瀉,外敷治療瘡癰疔毒。
炙甘草湯使用了“清酒”一藥。該方將甘草、生姜等9味藥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煎煮。《周禮·天官冢宰第一·酒正/掌次》:“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清酒,祭祀之酒,指清純上好的米酒。此方用清酒以振奮陽氣、溫通血脈。
雞子即雞蛋,《傷寒論》中黃連阿膠湯使用“雞蛋黃”,用其血肉有情之品,以養心滋腎;苦酒湯使用“雞蛋清”,發揮其甘寒清熱消腫的功效,而且方中半夏得雞蛋清,有利咽之功而無燥津之弊。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和瓜蒂散使用了赤小豆,發揮其苦寒清熱除濕的功效。關于赤小豆的藥用價值,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唐代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述及赤小豆“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寒熱熱中,消渴,止瀉,利小便,吐逆猝,下脹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