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保武 張建龍
(國有洛寧縣全寶山林場 河南 洛寧 471700)
根結線蟲病是一種分布比較廣泛的根部病害,在我國河南、河北、湖南、四川、廣西、云南等地均有發生。可危害核桃樹、蘋果樹、棗樹、桃樹、楸樹、柳樹、桂花樹等多種經濟林和綠化苗木。尤其是在一些成年樹和苗圃中,發生較為嚴重。主要危害苗木根部幼嫩組織,嚴重時根上長滿結瘤,根不能正常吸收營養物質和水分,地上部生長矮小甚至黃萎枯死。
受害植株的側根和須根形成許多大小不等、近圓形的根瘤,根瘤初期表面光滑,淡黃色,后期粗糙,質軟;剖開可見瘤內有白色透明的小粒狀物,即根瘤線蟲的雌成蟲。受害嚴重時,可出現次生根瘤,并發生大量小根。病株的地上部分起初無明顯癥狀,但隨著根系受害越來越嚴重,樹冠逐漸出現枝短、梢弱,葉片變小,長勢衰弱等病癥;同時,葉色發黃、無光澤,葉緣卷曲,呈缺水狀,易脫落或枯萎。
該病病原為根結線蟲。卵似蠶繭狀,稍透明,外殼堅韌。卵在適宜的條件下,經胚胎發育成線狀、無色、透明的幼蟲,2齡幼蟲侵入寄主后,蟲體逐漸變大,由線狀變成豆莢狀;3齡幼蟲開始雌雄分化,4齡幼蟲雌雄分化明顯。雌成蟲乳白色,成熟時為梨形;雄成蟲線狀,頭端圓錐形,尾端鈍圓呈指狀。
根結線蟲的傳播主要依靠種苗、肥料、工具、水流以及線蟲本身的移動。當外界條件適宜時,卵在卵囊內發育成1齡幼蟲,1齡幼蟲孵化后仍藏在卵內,經1次蛻皮后破卵而出,成為2齡侵染幼蟲,活動于10~30 cm深的土中,等待機會侵染寄主植物的嫩根。2齡侵染幼蟲侵入寄主后,在根皮和中柱之間為害,并刺激根組織過度生長,形成不規則的腫大根瘤,幼蟲在根瘤內生長發育,再經幾次脫皮,發育成為成蟲。雌雄成蟲成熟后交尾產卵或孤雌生殖產卵。在適宜的條件下,根結線蟲1年內可進行數次侵染。根結線蟲生存的重要因素是土壤溫度和濕度,在土壤溫度25℃~30℃,土壤濕度40%左右條件下,最適宜該蟲的生長發育;若土壤溫度超過40℃或低于5℃時,根結線蟲會縮短其活動時間或失去侵染能力。土壤過于干燥時,卵和幼蟲也無法存活。感病植株連作越長,根結線蟲越多,染病越嚴重。土地疏松、含鹽量低的中性沙質土壤發病重。
4.1 加強檢疫。實行嚴格檢疫,不栽植帶病苗木,防止根結線蟲擴展蔓延。一旦發現染病植株,應立即拔除、燒毀,以清除染病源,同時,用溴甲烷處理染病土壤。
4.2 避免輪作。應選擇無根結線蟲的土壤做圃地,同時,圃地應避免感病植物連作,特別是不要在前茬作物是楸樹、花生、芝麻等地塊上育苗。發生過該病的圃地,應與杉、松、柏等不感病的樹種或與禾本科植物輪作2~3年。
4.3 深翻圃地。深翻圃地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肥效,減少根結線蟲的發生。當表土翻入地下后,原來的表土埋得越深,通氣性就越差,根結線蟲的活動就越困難。深耕時,把深層土換到了表面,或從別處換來了表土,這樣,根結線蟲就會減少,危害也會減輕。
4.4 藥劑防治
4.4.1 利用溴甲烷處理土壤。可用3%克百威(呋喃丹)顆粒劑或15%涕滅威顆粒劑分別按4~6g/m2及1.2~2.6g/m2的用量拌細土,施于播種溝或種植穴內;也可用10%苯線磷顆粒劑處理土壤,具體用量為30~60kg/hm2。
4.4.2 用二溴氯丙烷乳劑進行防治。該藥劑呈淡褐色,有臭味,殺線蟲能力強,對植株藥害小。施用該藥劑時,可采用壟溝澆灌,即在樹冠周圍挖12 cm左右深的壟溝,把80%二溴氯丙烷乳劑配制成100~150倍的稀釋液,攪勻后澆灌到壟溝內,待藥液滲入土中后,覆土耙平。也可采用鉆孔灌注,即在樹冠周圍鉆一些深15 cm左右的孔,孔與孔之間的距離約30 cm,把80%二溴氯丙烷乳劑配制成15~20倍的稀釋液,每孔注入適量的稀釋液,隨即填孔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