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景中 張志光
(湛江市畜牧技術推廣站 廣東 湛江 524094)
在養牛生產中,人們對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非常關注,對寄生蟲病的防控就比較忽視,這主要是因為寄生蟲病很少引起家畜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小,但是牛群中發生了寄生蟲病,對牛的生產性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使養殖場的生產效益降低,病情嚴重的還會造成繼發感染,引起牛只死亡。本文根據臨床經驗,對牛皮蠅蛆病、牛螨病、牛肺線蟲病、牛囊尾蚴病等常見寄生蟲病做了詳細的闡述。
牛皮蠅蛆病是養牛生產中經常發生的一種體表寄生蟲疾病,是由牛皮蠅和蚊皮蠅的幼蟲寄生于牛的皮下而引起的一類蠅蛆病。兩種蟲體可能混合感染,發病后會影響犢牛的發育和母牛的產奶量,使患病牛消瘦,皮革的質量也降低。
牛皮蠅和蚊皮蠅的外形很相似,體表被有密絨毛,有淡灰色的翅膀,外觀似蜜蜂。這兩種蠅的發育規律很相似,成蠅存活時間短,只有5~6 d,雌蠅在牛的被毛上產卵后就死亡。牛皮蠅的蟲卵單個粘在牛毛上,而蚊皮蠅的蟲卵則成串粘在牛毛上。蟲卵中孵出的幼蟲,鉆入牛皮,在牛體內移行,最后集中在牛背部皮下寄生,可使局部皮膚腫脹隆起,繼而穿孔。幼蟲寄生9~11個月后,從穿孔的牛皮中鉆出,落地入土化蛹,蛹期為1~2個月,最后,蛹內羽化出蠅。整個變態過程大約需要1年的時間。
牛皮蠅蛆病主要發生在炎熱的夏季,成蠅飛翔產卵,騷擾牛群不得安寧,影響牛的采食和休息,嚴重的甚至引起母牛流產。幼蟲寄生在牛背部皮下的時候,刺激局部結蹄組織增生,常形成包囊,皮膚穿孔后,容易引起化膿。
治療此病的時候,對于鉆入牛背部皮下的幼蟲,采用手指壓擠或向腫脹部及小孔內涂擦或注入2%的敵百蟲等藥物,用來殺滅幼蟲,防止幼蟲落地化蛹。如果這樣每年堅持下去,就可以減少成蟲的數量,使牛群免受干擾,逐漸根除牛皮蠅蛆病。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可以用伊維菌素進行皮下注射,劑量為200 ug/kg。也可以用亞胺硫磷乳油潑灑或滴于病牛背部皮膚,用量為30 mg/kg。
牛螨病是由于螨科的螨寄生在牛的皮膚上進而引起皮膚瘙癢、脫落和增厚的寄生性慢性傳染病。常發生于牛的頭部、頸部、尾部等毛發較少的地方,嚴重的遍及全身。病牛與健康牛接觸會導致螨蟲的傳播而致病,還可以通過被蟲卵污染的畜舍、用具等間接傳播。此病冬季、春初發病率較高,飼養密度大、衛生條件差,管理不善,可以促使此病的發生。
預防主要通過加強管理,保持牛舍的清潔衛生,定期消毒干燥,引入種群時要注意隔離觀察,注意檢查、其瘙癢脫毛的原因并及時治療。對于病牛可使用皮下注射伊維菌素,嚴重感染可間隔7~10 d重復注射。也可采用川椒60 g、硫磺90 g、山奈45 g、蒼術60 g、蟲蛻30克g、冰片3片、甘草30 g共研末,調茶油涂擦患部。
牛肺線蟲病是網尾科和尾圓科的線蟲寄生于牛的氣管、支氣管、肺泡等呼吸器官中引起的寄生蟲病。引起此病的病原體有大型肺線蟲和小型肺線蟲兩種。
寄生在牛體的大型肺線蟲為胎生網尾線蟲,寄生在宿主的支氣管中,當宿主咳嗽時蟲卵可被咳到口中并咽入腸胃,隨宿主糞便排出,幼蟲被牛采食后造成此病的流行。小型肺線蟲主要是原圓科的線蟲,幼蟲隨糞便排出后,寄生在旱螺和淡水螺中發育為感染性幼蟲,被牛采食后而被感染。
在牛生前若有咳嗽等癥狀的時候,可采取病牛的糞便,利用“線蟲幼蟲分離法”檢查有無第一期幼蟲。再結合尸體的剖檢,發現成蟲即可確診。牛群在放牧階段和潮濕區域易感染此病,應做好定期的藥物驅蟲,并保持牧場的干燥和衛生。對于感染的病牛應及時隔離,可皮下注射驅蟲凈進行治療,劑量為每千克體重6~8 mg;也可用乙胺嗪進行治療,劑量為每千克體重口服50 mg,一次口服。
牛囊尾蚴病是由寄生在人體的無鉤絳蟲的幼蟲,寄生在牛的心肌、肩胛肌、臀肌等肌肉中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俗稱牛囊蟲病。是健康牛吞食了孕卵節片和蟲卵后,在牛消化道內幼蟲傳出腸壁,隨血液分布全身,定居在肌肉纖維中發展成牛囊尾蚴病。感染本病后,病牛基本無癥狀,屠宰后在肌肉組織中檢驗發現牛囊蟲即可確診。
本病的防治要重點:搞好衛生和食品檢驗工作,搞好病人的驅蟲工作,加強公共衛生和保健工作。防止食用病牛肉和吃生的未熟的牛肉,嚴格進行食品的檢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