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靜
(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農業政策是指國家為了促進農業發展而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制定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由此為推動農村經濟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1]。我國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包括農業在內,其是增加農村農民經濟的主要收入渠道。與工業相比,雖然農業產值比重方面還存在不足,但是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之一,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因此,農業政策與農村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
1.1 導向機制。導向機制是農業政策對農村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影響機制,首先農業政策能夠引導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動,由以往單純的簡單種植發展為多元化的農業發展,包括林、牧、漁等產業[2]。農業政策引導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向,農業稅取消以及農業種植相應的補貼等政策的出臺,有效緩解了農村農民進城打工的熱潮,使大多數農民返回農村務農。
1.2 激勵機制。激勵機制也是農業政策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部分,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業政策的產權激勵,二是農業政策的需求激勵。前者是指改革開放以來,以及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的改革,多勞多得的機制使農民勞動積極性得到很大提高。后者是國家為了使國民生活質量得到提升,使國家糧食生產得到保證,而出臺的激勵農民生產的政策,以此使農民收入增加,促進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
1.3 調控機制。調控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①供需調節。為了達到平衡農產品的供需目的,政府將宏觀調控市場的方法應用于實際中,比如,糧食出口量的加大、積極開展對外貿易等,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3]。②價格調節。政府為了能夠使農業經濟發展取得良好效果,采取激勵方式來增加農產品的產量,比如增加庫存量、開發新能源等手段。③農業政策收入調節。國家為了達到鼓勵農業生產的目的,通過降低農民生產成本的手段,使農業生產取得良好發展。
對于農業政策影響農村經濟發展來說,核心是農業要素投入的影響,以此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使農民的收入有所增加,同時還影響著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下面以農業稅取消政策為例展開具體分析。
2.1 農業投入的影響。以往的農民需要交付農業稅,農業種植十分辛苦,農民在勞動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獲得的收入甚微,另外還要交付農業稅,由此導致很多農民放棄務農。在農業稅取消之后,農民又重拾了務農,由此提高了土地利用率[4]。另外,農業稅在農業投資方面也帶來一定影響,取消農業稅增加了農民的可支配資金,因此,農民將這些空閑的資金投入到農業生產等多個方面,由此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2.2 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自國家取消了農業稅之后,農民在農業勞動方面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其在農業種植方面花費了較多的精力,使得農產品產量逐漸增長,隨之影響了農產品產值[5]。且隨著農業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農業勞動力的增多,使得產值利潤逐漸上升,其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良好成果。
2.3 農村消費結構的影響。農業稅取消給農村消費結構帶來一定影響。替代效應就是一個主要表現,由于農業種植面積的擴大增加了化肥及農藥的投入量,隨之導致農產品的價值增長[6]。另外,收入效應也是農業稅政策影響農村消費結構的主要部分,農村收入的增加,使農民消費需求逐漸增大,由以往的溫飽消費逐漸朝著娛樂消費發展。因此,農業稅取消政策給農民的消費結構帶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