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德福 田和星 劉子艷
(1云縣種子管理站 云南 云縣 675803;2云縣農業技術推廣站 云南 云縣 675803)
關建詞:甘蔗產業;發展成效;對策
1.1 “十二五”甘蔗產業取得的成效
1.1.1 甘蔗種植面積穩步增長,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2017~2018年榨季,全縣甘蔗收獲面積8 266.7 hm2,比2016~2017年榨季收獲面積減666.7 hm2;實現甘蔗農業產量60.5萬t,比2016~2017榨季47.31萬t,增長27.9%,農民種蔗總收入達60 580.87萬元,比2014~2015年榨季47 567.61萬元增長27.4%。
1.1.2 甘蔗良種的覆蓋率明顯提高。2017~2018年榨季高產高糖良種種植面積達到5 273.3 hm2,比2016~2017年榨季增加4 066.7 hm2,增29.7%,年均遞增10%,甘蔗良種覆蓋率達到63.8%,比2014~2015年榨季的43.8%提高20%,年均遞增4.02%。
1.1.3 制糖企業實現提質增效。2017~2018年榨季工業入榨量57.55萬t,比2016~2017年榨季工業入榨量42.36萬 t,增長 35.86%。甘蔗平均出糖率為12.99%,比2014~2015年榨季的12.15%提高0.84%。
1.2 云縣甘蔗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2.1 蔗園基礎設施差,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云縣由于屬于多山河谷地區,田少地多,多為山地蔗,陡坡種蔗的現象尤為突出。由于蔗園基礎設施薄弱,80%以上蔗園缺乏必要的灌溉設施,蔗區運蔗道路總體等級差,若遇洪澇和干旱等自然災害,單產難以穩定提高,甘蔗不能及時砍運,甘蔗生產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1.2.2 種蔗比較效益相對較低,穩定蔗園面積難度較大。由于甘蔗生產周期長,1年只能收獲1次;而種植水稻和玉米后,還可進行小春作物或冬季農業開發,同一地塊種植生產周期相對較短的糧經作物1年的綜合效益則高于種甘蔗,給穩定甘蔗產業帶來了較大困難。
1.2.3 品種搭配和輪換種植結構不合理,甘蔗發展壓力大。“十二五”期間,全縣甘蔗種植面積表現為1~2年蔗少,3~4年蔗相對較多,早、中、晚熟品種搭配不合理,早、中、晚熟品種結構比例為20∶72∶8,影響企業提前開榨,使甘蔗產量損失較大。
1.2.4 產業發展規劃不到位,產業之間發展存在著爭地現象。由于產業發展規劃和布局無連續性,烤煙、咖啡、澳洲堅果等新興產業發展與甘蔗產業發展存在著爭地現象,對甘蔗產業發展影響較大。
2.1 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
2.1.1 處理好發展甘蔗與種植其他農作物的關系。妥善解決好發展甘蔗產業與發展林業、茶葉、煙草、咖啡和大小春糧食作物等產業之間的矛盾,做到互為補充,各自形成規模。在蔗區規劃鄉(鎮)原則上以發展甘蔗為主。
2.1.2 處理好政府引導與農民自愿的關系。政府主要通過宣傳發展甘蔗產業的有利條件和優惠政策,用效益和典型引導、發動農民,通過宣傳引導,使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統一到發展甘蔗產業是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認識上來。同時,要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經營權。
2.1.3 處理好企業與當地政府、蔗農的關系。政府各職能部門在政策規定范圍內要積極、主動為企業解決好生產經營中的困難,金融部門要積極為發展甘蔗產業做好信貸服務。在生產經營中,要及時兌現各項優惠政策和蔗款,切實保障蔗農、政府、企業三者的利益,促進甘蔗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2 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云縣土地資源豐富,自然資源條件優越,宜蔗面積區域廣,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以建設優質高產蔗園為重點,合理確定甘蔗產業發展用地,將糖廠周圍40 km范圍內規劃為重點種植甘蔗區,超出40 km范圍以外規劃為次重點種植區域。結合資源和產業結構狀況,以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要認真組織規劃,科學、合理地布局優勢蔗區,把甘蔗種植范圍規劃在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較便利,土壤、肥力等資源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穩定最佳種蔗地塊。特別是要加大甘蔗下田力度。
2.3 統一協調,整合資源,共同關注和支持甘蔗產業發展。整合發改、農業、水利、土地、交通、經濟、科技、科協等部門資源,爭取國家相關項目資金,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加大蔗區的水利、交通、土地整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蔗農科技水平,在改善蔗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甘蔗產業防災抗災能力,增強種蔗信心,提高種蔗效益,確保甘蔗產業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