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對世界減貧進程作出了重大貢獻。
近年來,甘肅省精準施策、積極探索,在全省上下的齊心努力下,我省的扶貧工作摸索出了許多好的經驗做法,取得了卓越的成績,“331+產業扶貧”模式、宕昌模式、創立扶貧夜校等,都逐漸在隴原大地盛開出了致富的花朵,使不少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各種扶貧項目、扶貧政策的支撐下,亦有少數困難群眾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生活完全寄托于扶貧資金、扶貧項目、扶貧政策,即使得到了一定的生活補助資金,還依然存在著“再等一等”“再多要一點”的想法,靠著扶貧款坐吃山空、不思進取的人并未完全消除。
如何幫扶才能真正拔掉窮根?直接給錢當然來得容易,可古語說:“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币霃氐赘淖冐毨浜蟮拿婷?,僅靠“輸血”扶貧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開發扶貧,“授人以漁”幫助他們創造條件,建立“造血”功能,找到致富的路子。
對于貧困群眾而言,不僅需要轉變思想、提高認識,團結一致抓生產、出效益,還需要有關部門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規劃布局上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制定扶貧計劃,幫助當地村干部厘清思路,制定好發展規劃,實事求是幫困難群眾選出一條致富的好路子;針對貧困群眾的不同情況,找出標本兼治的辦法,在政策、產業、技術、信息、培訓等致富要素上有針對性地幫困扶貧。
真正意義上的拔掉窮根,要做的不僅僅是解決貧困者一時的溫飽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掙錢能力和機會,提高困難人群的身體素質和教育水平。因此,精準扶貧更應把著眼點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授人以漁上,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積極推動行業扶貧、產業扶貧。
在本期《甘肅農業》中,各行業專家、學者聚焦“脫貧攻堅”,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從理論、路徑選擇、貧困戶精準扶貧滿意度、產業扶貧、“三變”改革、協作項目等多個方面的新途徑、好經驗、好做法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厘清思路,提供好的觀點與借鑒,為找準脫貧致富的新思路指引方向。
我國扶貧工作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是一個看似漫長卻從未放松的過程。如今,離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越來越近,我省的脫貧攻堅之路也越走越穩,對癥下藥,精準扶貧,有效的解決人民群眾的困難,讓他們獲得真實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