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魏 翔

豐收在即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退休后任道義是位“閑不住”的老人。2018年6月,西部棗業研究所所長任道義等人,在蘭州市城關區青白石街道楊家灣村,試種的“長壽菜”長勢喜人,誰見誰夸好。原來,這種“長壽菜”不是別的,正是甘薯葉。在過去的一年里,任道義四處張羅,信心滿滿,在別人眼中不起眼的紅薯葉子,在他眼里卻是個“寶貝”?!耙呀浻胁少徤淘诤臀覀兒献髁?,前景看好。”任道義對記者說。
任道義退休前任甘肅省林業勘察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退休后,他自費到全省各地農村調查研究,并赴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五大老棗區及新疆新棗區參觀學習,建成了隴棗第一園——蘭州紅棗品種示范園,指導農民在退耕還林工程中廣種棗樹,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紅棗老人”。取得如此業績,任道義并不滿足,如今又看中了甘薯葉這一綠色產業,成了“紅薯老人”,面對記者的詢問,任道義道出了個中緣由。

行家現場做指導

良種良法效益好
砂田,是甘肅農民獨創的抗旱農田,是一種特殊的土地類型。即在土地表面覆蓋一層十多厘米厚的粗沙碎石,使土壤增溫保墑,用以種植瓜菜和糧食作物。蘭州、白銀干旱區的砂田面積達百萬余畝。
由于鋪壓砂田費工耗時,工程量大,種植作物的最佳使用年限只有20來年,人們戲說是“苦死老子,富死兒子,餓死孫子”的苦命田?,F存的砂田基本都是三十年以上的老砂地,土砂混合,不宜種植,大部分被棄種荒蕪,成了“人造戈壁”,導致生態危機。
為了給生產力低下的老砂田尋找出路,早在2001年,任道義就提出了在廢棄的砂田種植棗樹的設想,他和棗研所的同事們于2003年與皋蘭縣林業局合作,在水阜鄉澇池村試點,結合退耕還林試栽棗樹。這成了他最大的心事,最重要的工作。
那年春節剛過,他就到村里辦砂田種棗培訓班。村民渴望盡快改變面貌和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深深打動了任道義。他滿懷激情地給村民講立足當地資源,廣開生產門路,講黨的惠農政策和種棗致富技術,調動了村民發展旱砂棗業的積極性。
種樹時節,為確保苗木質量安全,他現場組織起苗、包裝和運輸,到造林地精心指導農民栽種。第一年,全村就栽植了550畝棗樹,栽后十幾天,看到90%以上的幼苗都發芽成活了,他和村民們高興極了,大家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天天到地里查看棗苗。
任道義隔三差五從30公里外的蘭州市往村里跑,發現有蟲子危害幼苗了,他自己就跑去買藥防治,有的村民沒有修枝剪,他就買來修枝剪送給村民。
功夫不負有心人,澇池村的砂田種棗試驗獲得了成功,振奮人心。在國家和省市林業部門的支持下,縣上做出了發展十萬畝旱砂棗林的規劃,作為生態治理和富民強縣工程,抓實抓好,做出成效。
村民王成虎也嘗到了“甜頭”,他家里的23畝旱砂棗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村民們稱贊旱砂棗是生態樹、脫貧樹。皋蘭縣的5.6萬畝砂地棗林被樹為全省林業十大優秀科技示范園區之一。新華社資深記者林田現場采訪后感言:“砂田種棗好,廢地變成寶;春采棗花蜜,秋收大紅棗;棗郷景物美,旅游興起了;世代受苦人,走上小康道?!?/p>
2007年,在省扶貧辦的支持下,任道義又在白銀區武川鄉進行旱作種棗試驗。他指導村民在荒蕪的砂地栽植棗樹1500畝,成活率達96%,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6年間全鄉發展旱砂棗林1.5萬畝,成為一個新的生態富民產業。

深入田間地頭

專家地頭考察
發展旱砂棗業,從設想提出、實驗研究、典型示范到組織推廣,任老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多次自費到全國各棗區考察學習,引進良種,滿足棗業發展需求。十多年間,經西部棗研所規劃設計和指導栽植的棗林達十多萬畝。他自立課題,自行投資,堅持8年完成的“旱砂地棗樹栽培研究與示范”課題,經專家鑒定,技術達國內先進水平,獲省科技進步獎。任道義獲得省林業科技先進工作者、蘭州市好人明星和綠化獎章獲得者等榮譽。
棗樹原產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是我國第一大干果樹種和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樹。近十多年來,棗樹以其特產我國、抗逆性強、早果豐產、管理容易、營養豐富以及可兼顧生態和經濟雙重效益等獨特優勢,發展迅速,栽培面積達3000萬畝,年產棗果50億斤,產值300多億元,成為一個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和廣闊出口前景的民族產業,綠化環境與農牧民增收的生態富民產業。
“棗樹耐寒、耐旱、耐鹽堿、抗風沙,適宜在西北的風沙干旱地區生長。西北既是棗樹的適生區,又是棗樹的優生區。西北氣候干旱、嚴寒,棗樹病蟲害少,大面積營造農田林網和棗園,能夠保證棗樹成活和生態安全?!比蔚懒x告訴記者。
位于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腹地的民勤生態環境治理,牽動著任道義的心。他先后8次到河西沙區和民勤考察,確認那里的風沙線,不僅是棗樹的適生區,而且,由于光照足、溫差大、積溫高,有利于棗果糖分的積累,也是棗樹的優生區,可建成全省規模最大、品質最好的棗業基地,收到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任道義在他撰寫的《沙區棗業大有可為——關于建設河西沙區棗業經濟帶的調研報告》《關于建設民勤綠洲棗樹林網的思考》等文中,建議結合防沙治沙和“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60萬畝生態紅棗產業帶,增強防沙治沙和防護林建設的活力和后勁。為解決種棗建園中存在的問題,他主動和武威市林業局聯系,與位于民勤縣的石羊河林業總場合作,建立河西生態棗業科技示范園區和紅棗品種觀賞園,進行典型示范,助力棗業發展。
任道義根據數年的調研和實踐經驗,提出在河西、隴中和隴東地區,結合農田林網改造,沿渠路建設小網格的棗樹林網,實行棗糧間作,從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2014年末,任道義應邀多次赴內蒙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調研毛烏素沙地發展生態棗業,指導建立了毛烏素棗業研究所和蒙棗第一園——毛烏素紅棗大觀園,提供良種和技術,為內蒙棗業發展破題引路。任道義和他的同事們總結多年的實踐經驗,先后編寫出版了《綠色之夢》《甘肅棗業》《沙地棗業》等專著,為發展生態棗業提供經驗和技術。
去年6月,西部棗業研究所栽種在蘭州市城關區青白石街道楊家灣村的“長壽菜”,長勢旺,品質好,受到大家的關注,三個月后便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品嘗了“長壽菜”的人都交口稱贊。
原來,這“長壽菜”不是別的,正是紅薯的葉子和嫩尖,統稱甘薯葉。
據介紹,甘薯(紅薯)營養豐富,老少皆宜。近年來的相關研究發現,甘薯葉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維生素、鈣、鉀、鎂、硒等的含量都位列前茅,而且其抗逆性強,比其它葉菜類較抗暴風雨,病蟲害少,基本不需要農藥,百天左右就可采收,是夏秋葉菜的佼佼者。亞洲蔬菜中心將甘薯葉列為高營養蔬菜,在歐美和東南亞掀起了“薯葉熱”,在香港、臺灣,甘薯葉更是被譽為“長壽蔬菜”“抗癌蔬菜”和“蔬菜皇后”。
任道義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甘薯葉是一種優質、無污染、營養豐富的綠色蔬菜,食用方便,口感上好。甘薯葉生長采收期長,不施加任何農藥,這是其它葉菜難以比擬的。目前,在甘肅還沒有種植葉用甘薯的蔬菜基地,價值可觀,前景廣闊。”
據悉,西部棗業研究所已連續9年開展棗、薯間作試驗,先后引育葉用、烤制和淀粉型甘薯良種9個,在蘭州的西固、皋蘭、城關、榆中等縣區試種,長勢良好,薯塊豐收。薯葉在蘭州的幾個蔬菜市場很受歡迎,貨到即空,畝產值達到五六千元,加上薯塊的收入,產值上萬元。
林下種植甘薯,尤其在幼林地間作,能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林地早期收益,可謂短平快,效益好。在豐富市民“菜籃子”的同時,還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棗研所將繼續引育適生良種,創新栽培技術,實施“基地+農戶+營銷”的模式,推進隴中地區甘薯種植規?;?、產業化,任道義告訴記者。
目前,不少商家也看好這一產業。甘肅億家康農產品有限公司與西部棗業研究所簽訂了合作協議,在西固區青石臺大坪建立甘薯產業科技示范和種苗繁育基地,今春育苗獲得成功,指導更多的農戶種植甘薯,脫貧致富。

甘薯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