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關勤
中共環縣縣委黨校,甘肅 環縣 745700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我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戰略舉措,是貫徹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落實習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的偉大實踐,是廣大貧困群眾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是傳統扶貧開發方式的重大轉變。在開展精準扶貧的偉大實踐中,做好“四項工程”對于扶真貧、真扶貧和脫真貧、真脫貧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俗話說,人跌倒了,扶一把就可以站起來,要是人心倒了,扶起來可就困難了。建國以來,我國的扶貧開發工作從沒有停止過,特別是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在全面免除農業稅、義務工等群眾經濟負擔的同時,加大了“三農”工作投入力度,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分別針對“三農”某一方面問題賦予高度含金量的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干部受教育、群眾得實惠”的目標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有些干部認為自己“人微言輕”,協調能力較差,落實幫扶項目難度大,心存怨言;有些干部認為自己收入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畏難情緒,擔當意識不強等等。有些群眾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目的意義認識不清,貪圖眼前利益,滋生了“越窮越光榮”的思想,形成了“等、靠、要”的懶漢作風;有些群眾思想觀念落后,社會交融能力較差,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對黨和政府心存敬畏,對幫扶干部敬而遠之,還不能很好參與到扶貧攻堅行動中來。凡此種種,都嚴重影響著脫貧攻堅戰的順利開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所以,濟人須先扶志,精準扶貧重點在幫與扶,關鍵在做好智力扶貧,而不是越俎代庖的去“背”。廣大黨員干部要做好扶貧工作,就要廣泛深入群眾,積極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與群眾交心結對,使其深刻認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精神實質,精準是為了保證“全面”,資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既要堅決糾正群眾的“懶漢”思想,又要牢固樹立群眾的“貧居深山有遠親”觀念,密切干群關系,強化責任擔當,做群眾的精神依托,最充分的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主動性,最大限度的打贏脫貧攻堅戰。例如貧困戶許某,由于兒媳經受不住嚴酷環境的煎熬,無法接受貧困生活的磨練,最后一走了事。于是一家人就覺得生活沒有奔頭,政府給予的災民建房、場窖工程、坡改梯項目等都懶得去實施。今年以來,經過黨員干部的耐心說服和鼓勵,他們終于認識到:只要栽下梧桐樹,何愁引不來金鳳凰,脫貧致富的信心充分激發起來。
馬列主義之所以在中國落地生根,是因為實現了它的中國化。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黨賦予我們黨員干部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我們黨也積累了大量的扶貧攻堅經驗。但我們在借鑒他山之玉的同時,一定要堅決防止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主要論述,為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
精準扶貧是解決扶貧開發工作中底子不清、目標不準、方向不明、效果不佳等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做好新形勢下扶貧攻堅工作的根本出路。精準貧困戶與一般群眾相比,其發展能力都比較弱,發展信心明顯不足,缺乏致富門路和闖勁,我們需要通過群眾身邊的黨員、致富帶頭人等的示范引領作用,將他們一步步帶上發家致富之路。
面對農民增收難的瓶頸問題,特別是近年來農村勞動力減少,土地由誰來經營、如何經營的問題。我們要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引導群眾轉變觀念、調整思路,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另一方面,組織發動、鼓勵扶持有一定經濟基礎和創業意愿的能人黨員圍繞全村產業規劃和布局,率先領辦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待黨員“探路”成功后再讓群眾跟進,切實將貧困群眾的風險降到最低。
同時,對于那些致富有方、品德高尚的農村黨員和致富能人進行表彰獎勵,并授予“致富標兵”稱號,增強歸屬感和榮譽感,使“發家致富”成為農村的一種主流思想。并且建立“黨員致富戶+貧困戶”幫帶機制,讓致富黨員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從思想引導、信息提供、技術指導、方法傳授、無償援助等方面幫扶,使其從姍姍學步開始,逐步能夠茁壯成長。
根據調查,精準貧困戶普遍存在住房、飲水及梯田建設方面的困難。雖說國家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已經很大,但有些群眾由于自身底子薄弱,有限的補助資金實在無法保證惠農項目的順利實施;有些群眾貪圖眼前利益,張冠李戴,混淆視聽,騙取國家補助,但生產生活條件沒有任何改觀;有些鄉村干部以權謀私,巧立名目,侵占國家惠農資金,或優親厚友,無視貧困群眾需求等等。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吃飯、住房、飲水問題的全面解決是貧困群眾獲得發展的先決條件。因此,黨和政府應該加大補助標準,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強化資金使用監督,保障貧困群眾基本生產生活的根本改善。
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發展資金短缺等是幾乎是所有貧困戶面臨的共性問題。十八大以來,國家在種植、養殖及各種創業項目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貼息貸款,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大繁榮。但也由于項目前期評估不細致、調控不周密,導致一些投資者破產失業、血本無歸;同時,一些投機分子也借機“攬財”,甘當“老賴”,致使銀行業遭受巨大經濟損失。俗話說,“求人需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因此,黨和政府應創新完善金融服務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繼續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將精準扶貧貸款項目打造成貧困戶發家致富的“助推器”,變“被動任務”為“雪中送炭”,深入了解貧困戶的家庭資源型資產、基本生產生活信息、產業發展方向和金融服務需求等信息,力求做到對接金融需求精準、完善支持措施精準,努力讓每一個符合條件的貧困戶都能按需求便捷獲得貸款,讓每一個需要貸款的貧困戶都能便捷享受到現代化金融服務。特別是隨著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實施,金融機構應該拓寬抵質押物范圍,積極接納貧困群眾的貸款需求,為實現貧困戶致富、與全國一道進入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首先解決的是“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更多依靠的是政府的資助與投資,缺乏長期的保障機制。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唯物辯證法也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要想讓貧困群眾真脫貧、脫真貧,就必須從“強體”入手,徹底擺脫自我局限,以新思想、新謀劃、新動力走進新時代,以新技能、新舉措、新目標開辟新征程。
積極發揮國家及省市縣對貧困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根據市場需求和學員個人喜好、知識素養及內在潛質,舉辦家政服務、香包刺繡、磚瓦、抹灰、編織、縫紉、駕駛、特色小吃等多種實用技能培訓班。為了確保培訓質量,要堅決避免貪大求全和走過場、完任務現象,對參訓對象進行嚴格的需求審查,以個人需求調動學習動力,以對象精準突出培訓價值。通過集中辦班、觀摩學習、現場實踐、師徒傳授和跟蹤服務的方式,力爭培訓一人,就業一人,社會多一個專業人才,貧困數據庫少幾名貧困人口。
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這是廣大群眾對農、林、牧、果等產業培訓后的普遍感受。貧困群眾的學習接受能力更是相對較弱,他們需要掌握的應該是最基本的產業知識,需要的是最基本的操作技術,而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在實踐中最容易掌握。因此,產業技能培訓應該突出農、林、牧、果等部門專業技術骨干和鄉村土專家的培訓,聘請高層次專家學者,講深講透,讓廣大學員學懂學精。然后通過專業技術骨干與土專家的實踐操作教給貧困群眾最基本的操作技術,讓他們在操作中熟練,在探索詢問中提高。
新常態下農民創業呈現出創業主體由傳統能人向新型農民轉變,創業領域由家庭副業向興辦產業轉變,創業空間由就地就近向城鎮拓展轉變,創業形式由自發為主向有序組織轉變。貧困群眾的知識素養、接受能力、眼界思維、經濟實力等都較常人弱小,創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可想而知,學習他人、借鑒他人、跟隨他人對其創業脫貧具有很大作用。當前,各種產業協會、專業合作社風起云涌,他們現代產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要積極組織引導貧困群眾,向這些組織靠攏,向周圍的致富能手靠攏,跟著他們學技術,跟著他們做產業,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目前我國已經開始步入老年化社會,農村老年人及留守婦女兒童也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建設力量,他們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有著熱切的希望,更有著投身洪流的高度激情。可以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技能特長及認識需求,積極發展小型種植、養殖及手工藝產業,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增強生活情趣,有利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總之,扶貧雖然著眼于貧困群眾的當下,但更主要應該是針對貧困群眾開展的一項誘發式自我修養、自我提高的能動行為,是針對貧困群眾意識形態方面組織的一種熏陶感染、厚積薄發的精神提振過程,是針對貧困群眾進行的一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內功淬煉活動,只要我們認識到位、功夫到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承諾一定就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