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強
中共隴西縣委黨校,甘肅 隴西 748100
雖然公共文化設施總量在不斷增大,但由于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發生轉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比如縣級文化館、縣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現有展廳、創作室面積小,不能滿足組織各類大型展覽主題活動;仍然有個別鄉鎮沒有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日常文化活動開展僅靠租用、借用其他站所和機關業務用房,各功能室配備不齊全,活動陣地不固定,影響了群眾日常活動開展;隨著近幾年精準扶貧工作的全面推進,大量扶貧資金向貧困村傾斜,出現了沿川村好于偏遠村、重點村好于非重點村、貧困村好于非貧困村的現象,文化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
由于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歷史欠賬多,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一定差距。鄉鎮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經費被擠占、挪用現象時有發生;有些鄉鎮財政投入主要集中于添置文化設施,對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開展群眾活動的經費投入明顯不足;一些鄉鎮的文化投入沒有納入經常性財政預算,開展文化活動主要靠跑單位、拉贊助,文化投入經費得不到有效保障。多元化文化投入體系尚未形成,社會化資金投入較少,激勵政策不足,縣財政有限的資金難以滿足公共建設的實際需求。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表現出供不應求、供非所求的問題。目前政府為群眾提供了很多的惠民文化服務項目,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群眾性文化活動,但是,還有些項目是由政府部門統一安排,沒能從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方面考慮,出現了群眾需求與文化產品不相配,群眾參與文化的積極性不高,造成大量文化資源閑置。
部分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定編,已不能滿足新時期公共文化工作的需要,比如美術館、博物館從獨立辦公以來,編制人數一直沒有增加。全縣公共文化管理服務人才和各類文化專業人才隊伍力量薄弱,各鄉鎮在冊的文化工作人員僅為1-2人,與國家文化部關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每站要達到3名專職文化干部的要求不相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長期穩定開展。同時,隨著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民間文化傳統也面臨著無人繼承的困境。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量大面寬,在工作推動上除主管部門外,又延伸涉及到財政、教育、民政、發改、住建、旅游、體育運動中心等多個政府組成部門,目前由于基層缺乏統一高效的協調機制,各個部門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是各自為政、自成一體,對本單位涉及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相關工作單獨施行,缺少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部門聯動的工作合力沒有形成,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現象較為突出,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社會整體效用的有效發揮和群眾文化共享權益度的提升。
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中心,樹立全面、協調、均衡的發展思路,在公共文化項目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要深入基層做好調查研究,更大程度的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做到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在現有場館基礎上,爭取財政資金對展廳等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室進行改擴建,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文化服務。積極爭取項目,實現綜合文化站全覆蓋。按照中央和省、市、縣的決策部署,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通過爭取政府項目新建、幫扶單位援建、外出致富能人捐建等方式,在做好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鞏固提升的同時,全面推進非貧困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均衡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資源,不斷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
積極探索建立穩定增長的公共文化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管理、使用的投入扶持力度,并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提高對文化事業發展的經費投入,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對群眾文化活動所需設備的添置與更新進行適當的財政補助,尤其對基礎差、財政弱的鄉鎮進行適當的傾斜,進一步激發群眾工作的積極性。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引入市場機制,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運行的積極性。
圍繞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文化需求,應逐步建立縣、鄉鎮、村(社區)三級自下而上的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按照時間、地域劃分,有針對性的制定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目錄,開展群眾不出門,就能及時掌握信息化的“菜單式”“訂單式”等服務,根據不同時段群眾的需求愿望,及時更新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為群眾提供更加全面、精準的公共文化服務。針對不同地域群眾不同的文化需求,通過政府財政購買、志愿者服務、民間社團配送等方式,有針對性的為群眾提供秦腔、小曲、文藝舞蹈、書畫創作培訓等公共文化產品,滿足群眾多元化文化需求。深入挖掘基層豐厚的傳統歷史文化資源,搭建旅游與文化共生的平臺,著力打造本土文化品牌,使本土文化資源煥發現代活力,服務現代生活。
按照省、市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文件精神,進一步創新完善選人用人機制,通過政策支持,選調一大批文化專業優秀人才,充實到專職文化干部隊伍當中,同時,要按相關政策落實好相應的待遇,使這些優秀人才能夠靜下心、穩得住、干得好。另外,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和文化社團“結對”幫扶等形式,扶持培養民間文化傳承人,使他們在基層文化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積極爭取財政補貼,對活動組織能力強、隊伍建設好、運行規范的文化社團進行補助。
圍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協調工作機制,加強溝通協調,推進優勢互補,進一步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布局,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合力,全面提升群眾公共文化服務共享權益度。健全科學的考核考評體系,把公共文化發展成效納入基層綜合目標責任管理考核體系,科學制定考核內容和考評方式,將設施建設等硬件要求和活動開展、社會效益等軟件要求列入考評內容,并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考核所占的權重,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文化滋養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