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村級扶貧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脫貧攻堅的成效。然而,貧困村恰恰是脫貧攻堅最薄弱的一環。貧困村通常地理位置偏遠,長期以來基礎設施薄弱,僅靠本土的村級組織和干部隊伍來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非常艱難。對貧困村派出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目的就是要加強貧困村的綜合治理特別是精準扶貧的能力。駐村工作隊通常來自上級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大型國有企業,人員綜合素質和能力高,駐村幫扶大大促進了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汪三貴
我國給鄉村孩子的教育,是“背井離鄉”的教育,是讓孩子離開家鄉才能“成才”的教育,這樣的教育,與農村發展無關,甚至可能是當地教育越發達,空心化越嚴重,因為人才都被教育輸送出去了,而且他們被親朋教育不要回到家鄉。這一鄉村教育價值觀還和第一個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即讓孩子離開鄉村。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回答這兩個問題。要辦好每一所鄉村學校,就需要鄉村教育扎根鄉村,服務鄉村發展建設,而這需要全面轉變教育價值觀念,鄉村教育的目的不是升學、改變命運,而是改變生活。教育的價值只有定位為改變生活,才能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才能醫治鄉村學生的“厭學癥”。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熊丙奇
鄉賢文化是根植于傳統鄉村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在傳統鄉村,鄉賢精英們以自身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形塑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維系了當地社會的穩定、有序。步入現階段,鄉村社會事實上大量存在的“新鄉賢”,或是在外為官、為教、為商等而后回歸鄉村者,或是極具鄉土情懷而長期扎根鄉村以自己的知識、才能回饋鄉村者。可以說,在振興鄉村的偉大事業中,新鄉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力量。
——江蘇省徐州市委黨校副教授 盧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