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飛,劉杰民
(1.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1;2.貴州省人民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2)
消渴的臨床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體質量減輕,相當于西醫的糖尿病。西醫認為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胰島素抵抗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疾病[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加劇,該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水平。本文從藏象學說出發,以期為治療該病提供新思想,指導臨床應用,提高臨床療效,減輕患者痛苦。
“藏象”一詞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言:“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藏象是人體內在的生理病理表現于外的一種征象,其是古代哲學思想、解剖知識、人體病理生理理論及生活經驗和實踐的智慧結晶。其中“藏”即內在的臟器,“象”則為內在臟器表現于外的現象。《靈樞·五閱五使》言:“五官者,五臟之閱也……脈出于氣口,色見于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臟,必當治理……血氣有余,肌肉堅致,故可苦以針。”是以五色為例,認識藏象的含義:“鼻者,肺之官也……肺病者,喘息鼻張”,可看出五官就是五臟的外候,五臟有病,可從其相應外候的五官進行診斷,藏象學說的要點即是內臟生理活動與外在生理病理變化的內外的具體體現。《靈樞·本臟》指出:“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體現了思外揣內的診斷方法,通過外在現象變化測知內在病變。有學者指出,藏象學說其實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學理論[2]。其中,藏象與臟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人體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三焦、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總稱;狹義上的臟腑是指人體內在的視之可見、觸之有形的實體臟器。藏象是一個動態的生理、病理概念,其重在從象把握內臟的生理活動規律,既有解剖實體又有集合功能的雙重含義[3]。
消渴的病因復雜,病機繁多,臨床表現錯綜復雜。筆者通過對前人經驗的總結,發現本病病因多為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情志失調、五臟虛弱、房勞過度,而臟腑虛弱是其重要病因之一,其中以肺、胃、腎常見,涉及心、肝;多數醫家一致認為該病病機為陰津虧虛,燥熱偏盛;臨床表現以“三多一少”為主,即多飲、多食、多尿及體質量減輕。臟腑虛弱為消渴發病的重要病因,以肺、胃、腎三臟為主,其中以腎為根本。《外臺秘要》引近效李郎中之論“三消者,本起于腎虛”。陳士鐸在《石室秘錄·消渴》中言:“消渴之癥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皆腎水之不足也。”臟腑之間除生理上相互協調外,病理上也存在相互傳變。現歸納如下。
(1)先后天失常(脾與腎) 《丹溪心法·消渴》云:“酒面無節,酷嗜炙爆糟藏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屬,復以丹砂玉石濟其私,于是炎火上熏,臟腑生熱,燥熾盛津液干,焦渴飲水漿而不能自禁。”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使其不能濡養四肢肌肉,則肌肉瘦削,肢體乏力,膚黃,多食易饑。《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脾病者,身重,善饑肉痿。”脾胃為后天之本,充養先天,先后天相互為用,則生化有源,機體才能處于平和狀態。東垣認為“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者”,脾胃病變可影響腎及膀胱,此為后天不能充養先天,故脾病及腎。
(2)水不潤金(肺與腎) 消渴中上消病位在肺,從五行生克角度出發,腎水虧虛,不能上潤肺金,肺金失潤,則肌膚干燥,渴而多飲。《景岳全書·三消干渴》言:“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證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醫學綱目·消癉門》言:“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而精微者亦隨溲下,故飲一溲二,而溲如膏油也。”可知,肺與消渴的發病關系密切。
(3)肝木失養(肝與腎) 《臨證指南醫案》云:“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癥大病。”此為肝氣郁而化火,耗傷津液,消渴發病,本就陰液不足,加之郁而化火,郁火越盛,津越傷,肝木失于濡養,上逆則目赤;肝主筋,筋脈失養,則見筋脈拘急不舒,肢端麻木;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則兩目干澀,視物模糊。《素靈微蘊·消渴解》曰:“消渴之病,則獨責肝木而不責肺金。”《四圣心源·消渴》中:“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均強調肝臟在消渴發病中的重要性。
(4)水火不濟(心與腎) 《素問·氣厥論》言:“心移寒于肺,肺消……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消渴發病與心火旺盛有關。《素問·氣交變大論》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心火依賴腎水制約,若腎水虧虛,心火偏亢,則心悸、失眠不適;心陽與腎陽互用,腎陽虧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液泛濫,上犯于心,則驚悸不寧、水腫等。
消渴非一臟一腑病變,也非一方一藥即可治愈。臨證時從藏象學說出發,遵循辨證治療的原則,根據病變臟腑用藥,療效常出乎意料。《景岳全書·三消干渴》言:“陰虛之消,治宜壯水,固有言之者矣。”常用熟地黃、龜甲、知母、山藥、茯苓等滋養腎陰,方常選六味地黃丸、陳士鐸創制的引火升陰湯、合治湯等方劑,補腎水之不足。《慎齋遺書》中云:“蓋多食不飽,飲多不止渴,脾陰不足也。”若脾陰不足,常用參苓白術散以滋補脾陰;若熱甚則可用天花粉、麥冬、地黃、黃連等清熱生津之品。依據劉完素所言“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一身津液之衰”等依次類推,根據藥物四氣五味、臟腑歸經用藥,使藥效直達病所。
中醫認為消渴發病機制為陰津虧虛,燥熱偏盛[4]。結合該病的發病機制、臨床癥狀,發現其與五臟的生理、病理變化有一定關系。因此,從藏象學出發,認識該病,指導臨床用藥,對該病的癥狀緩解具有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