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壯,傅紅璟
(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山東 威海 264300)
骨與骨之間靠臼或縫隙相連,通過軟組織(肌腱、韌帶、關節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維系而穩定有序,由于外力損傷或體位改變、肌肉強烈收縮、持續勞損等原因使骨縫發生錯亂、絞雜而出現功能異常者稱為骨錯縫。《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記載:“或跌撲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瘀滯,為腫為痛?!迸R床中骨錯縫多見于肩肘關節、胸腰椎及髖關節與骶髂關節,膝關節錯縫較為少見,但據筆者經驗,此病確實存在[1],西醫診斷為膝退行性關節炎或膝骨關節炎。膝骨關節炎(KOA)是骨科門診常見疾病之一,臨床主要癥狀為早期輕微鈍痛,活動多時疼痛加劇,休息后好轉;后患者常感到關節活動不靈活、關節僵硬等,關節活動時有不同響聲,關節交鎖;晚期多伴有明顯滑膜炎癥,表現為疼痛加重、關節腫脹、積液、活動受限等[2]。本病治療方法多以口服非甾體類藥物、針灸推拿、封閉與臭氧療法、腔內注射玻璃酸鈉為主,短期療效尚可,遠期療效有限。本科室創新采用關節微調法治療本病,取得滿意療效。筆者重點探討膝骨關節炎早期的手法治療。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至2018年2月榮成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0例膝關節退變早期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齡39~60歲,平均42.5歲;病程最短1個周,最長5年,平均2.5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外科學》制定診斷標準:膝痛,多為持續性鈍痛,負重與活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關節常有交鎖、彈響現象;關節功能輕、中度或重度受限;X 線膝關節正側位片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有關節積液;浮髕試驗陽性[2]。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小于60周歲;對本研究知情同意;X線檢查示膝關節間隙內窄外寬,邊緣輕度骨質增生;實驗室檢查紅細胞沉降率、抗鏈球菌溶血素“O”、血清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均無異常。
1.4 排除標準 骨折、骨腫瘤、結核或明顯外傷而致半月板、韌帶損傷者;骨折后期骨關節炎者;X 線、CT 檢查示膝關節面明顯骨質增生、關節畸形者。
2.1 推拿 患者仰臥,醫者提、拿、揉、按股四頭肌遠端;按摩、推移髕骨;點梁丘、血海、雙膝眼、足三里;搖膝,活動膝關節[3]。
2.2 關節微調法 患者坐于床邊,屈膝90°,兩腿自然下垂;醫者低坐,胸部與患者雙膝同高,用拇指遠節尺側緣觸診雙膝內側關節間隙,可發現雙側間隙不等寬,痛側偏窄。以右膝為例,醫者兩腿夾住患者右小腿,以左手掐握患者脛骨平臺,拇指遠節尺側緣置于關節縫內側頭與脛骨髁之間,右拇指按于左拇指上,兩拇指發力,向外下方按壓脛骨髁,以拉伸、擴大關節間隙。亦可用左拇指遠節尺側緣向上推股骨內側髁。操作時,醫者手法宜輕柔緩和、持續發力,且拇指緊貼患膝內側皮膚,禁摩擦,以防損傷皮膚。整復后評估患側關節間隙較前是否加寬,如整復較好,囑患者雙腿下垂位休息10 min,后下地行走即可感覺癥狀減輕。每日1次。醫者觸診關節間隙恢復良好,患者感覺好轉后,由每2~3 d復查逐漸延長至每周復查1次,直至疼痛緩解,局部癥狀消失。治療期間,囑患者減少膝部活動量,忌跑跳、壓腿等動作。病情穩定后囑患者行股四頭肌力量鍛煉及股內側肌肉拉伸鍛煉,力度與頻次循序漸進至癥狀消失。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膝部疼痛消失,局部無壓痛,活動無不適;好轉:膝部疼痛明顯減輕,活動略受限;未愈:癥狀無改善??傆行蕿橹斡?、好轉率之和。
3.2 結果 30例患者中治愈28例,平均治療5次;好轉2例,平均治療13次,總有效率為100%。觀察1年,患者癥狀緩解,病情發展延緩,整體效果滿意。
骨錯縫可在外傷、勞損、退變和其他疾病等因素相互作用下破壞膝關節的穩定,使關節面受力不平衡,兩個關節面之間解剖關系發生輕度錯動移位,或使關節內解剖位置發生微小的異常[4]。筆者實踐工作發現,患者早期X線檢查均顯示關節間隙內窄外寬變化。正常情況下身體重力均勻地分布在膝關節面上,當膝關節間隙內側變窄后,身體重力下壓時關節變窄處首先承擔壓力。早期承擔壓力點發生炎癥反應,出現疼痛等不適癥狀;中期炎癥介質累積發生變性、鈣化、骨刺;后期骨刺由少至多,損傷、磨耗半月板,上下關節面骨刺參差,至骨性融合形成KOA。
關節微調法能增寬關節間隙,解除組織嵌頓,降低關節內壓力,松解粘連,整復骨錯縫,解除絞鎖,較快消除疼痛和功能障礙,恢復關節功能[5]。相較于傳統治療方法有明顯優勢,能預防、延緩KOA 的發生。但對KOA 中后期已發生明顯骨質增生、關節畸形的患者,本手法治療效果有限,除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及膝關節置換術外,尚需同道尋找更有效、無痛的治療方法,推動KOA 治療的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