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閃閃,孫 燕,李玉堂
(1.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 210023;2.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南京 210017;3.江蘇省第二中醫院李玉堂名老中醫工作室,南京 210017)
面肌痙攣亦稱面肌抽搐,指一側面部肌肉間斷性不自主陣攣性抽動或無痛性強直。本病多見于中老年,女性多發,兩側面肌均有抽搐者少見[1]。臨床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發作時間延長,面部肌肉抽動逐漸加重,嚴重者會增加患者心理負擔,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多采用注射肉毒素、口服藥物和面神經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本文采用針灸治療1例面肌痙攣患者,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患者,男,55歲,于2018年10月15日至江蘇省第二中醫院針灸科門診就診。主訴:左側眼瞼及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動20余年,加重半個月。病史:患者2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眼瞼不自主跳動,情緒激動時加重,后逐漸波及面頰部,每日發作15~20次,每次持續數分鐘,患者未予重視,未服用相關藥物。患者半個月前因勞累后上述癥狀加重,發作次數較前增多,約30次不等,熬夜后加重。既往體健。刻下癥:左側眼瞼及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動,納食欠佳,夜寐欠安,小便可,大便溏。舌稍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弦。輔助檢查:頭顱CT 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西醫診斷:面肌痙攣;中醫診斷:面風(肝郁脾虛)。針灸取穴:左側翳風、下關,印堂、百會、中脘,雙側足三里、合谷、太沖。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針刺翳風時,使用“佳健醫療牌”50 mm×0.25 mm毫針,向內前下方深刺約40 mm;針刺下關時閉口取穴,使用75 mm×0.30 mm 毫針,垂直深刺約50 mm。此二穴針刺以患者面部有酸麻感為度;余穴平補平瀉。留針30 min,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囑患者治療期間注意休息,避風寒。1個療程后,患者訴左側面部肌肉抽動頻率明顯降低,納食較前好轉,小便調,大便較前成形,夜寐尚可。2個療程后,患者僅于緊張或情緒激動狀態下出現抽搐。3個療程結束后,患者面部不再抽動,現納食可,二便調,夜寐佳。隨訪2個月未見復發。
現代醫學對面肌痙攣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存在不同觀點。病因以血管壓迫、占位病變、面癱遺留的炎癥反應為主;發病機制以“周圍假說”“中樞假說”“交感學說”為主[2]。面肌痙攣屬中醫“筋惕肉”范疇,是面部筋脈出現拘急的病變。多從風、痰、瘀、虛4種病理因素及肝風內動、肝胃二經等不同方面解釋面肌痙攣的發病[3]。肝開竅于目,主筋,主疏泄;胞瞼屬脾,主肌肉,主運化;若肝脾功能失調,致肝風內動,肝脾經絡不通,肌膚失養,眼面部筋急抽搐、胞輪震跳等。結合本例患者癥狀及舌脈象,證屬肝郁脾虛。《針灸甲乙經》記載:“痙不能言,翳風主之。”翳風下有豐富的神經、血管,深部正對面神經干出莖乳孔處及頸動脈鞘[4];深刺翳風,運用面神經干刺激療法治療面肌痙攣取穴少,見效快,關鍵在于適中的進針深度和刺激量,可發揮抑制面肌興奮性增高的作用[4],最終達到止痙效果。面為手足陽明經循行之處,是足三陽經筋結聚之處,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針刺下關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下關處于咬肌起始部,分布于其區的血管、神經有面橫、動靜脈,面神經顳支、顴支[5]。研究表明,刺激面神經部位產生的輕度觸電樣感應,能夠消除刺激源,進一步降低異常信號的傳入,消除面神經的異常興奮狀態,緩解面部肌肉的痙攣。合谷、足三里分別為手足陽明原穴、合穴,為經氣隆盛之處,針刺合谷能疏散頭面之邪,疏通經絡;針刺足三里能益土培元、調和氣血、補益筋肉。太沖為足厥陰肝經的輸穴、原穴,針刺太沖能鎮肝息風解痙,配伍合谷能達上病下取的目的,兩穴聯用具有舒筋通絡、息風止痙之效[6]。研究表明,針刺四關穴能促進頭面部血液循環,緩解甚至消除面肌痙攣[7]。筋脈得柔潤的清陽之氣才能養,督脈總督人體陽氣,且其循行入絡腦,故選取百會以調和陰陽以安神。與印堂相配,可加強安神定志之效,印堂通過督脈與腦部有密切聯系,腦為元神之府,主管精神意識和情志,且本病易在激動或緊張時加重,與情志方面密不可分,故選取頭部的穴位以安神止痙。另有研究表明,針刺頭部可調整大腦皮層狀態,有效抑制面神經的異常興奮,緩解肌肉痙攣[8]。本例患者納食欠佳,大便溏,為脾虛之證,故選取中脘。中脘為胃之募穴,配以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諸穴合用,共奏舒筋通絡、健脾和胃之效。另外,面部痙攣部位很少針刺,可避免激惹面部肌肉,防止其興奮致痙攣加劇。深刺翳風、下關治療面肌痙攣的療效顯著。該法取穴精煉,操作方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