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桐,呂冠華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二院,遼寧 沈陽 110034)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證。臨床常伴有食欲不振、嘈雜、反酸等,發(fā)作人群廣泛,常以中青年多見,病情反復,發(fā)病前多有明顯誘因,如氣候變化、情志不暢、過度勞累、暴飲暴食、饑餓、進食生冷辛辣或服用寒涼藥物等。中醫(yī)治療本病具有明顯優(yōu)勢,使用簡便、療效確切,深受廣大患者青睞。穴位貼敷屬于中醫(yī)外治法,與中藥內(nèi)服相比具有無胃腸道不良反應、發(fā)展前景良好的特點,現(xiàn)簡要介紹如下。
1.1 理論依據(jù) 穴位貼敷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晉·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記載了大量的外用膏藥,如續(xù)斷膏、雄黃膏等。至清代外治法得到了更大發(fā)展,《急救廣生集》總結(jié)了清·嘉慶以前歷代醫(yī)家行之有效的外治經(jīng)驗,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言:“外治之理即內(nèi)治之理……所異者,法耳!”穴位貼敷治療以中醫(y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基本原則。
1.2 作用機制 穴位貼敷是集藥物與針刺為一體的復合療法,通過刺激相應穴位及機體對藥物的吸收作用,達到扶正祛邪、調(diào)理氣血陰陽、暢達氣機的目的[1]。清·徐靈胎言:“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穴位貼敷的作用機制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①經(jīng)絡傳導。經(jīng)絡具有獨特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溝通表里、運行氣血、感應傳導、調(diào)節(jié)平衡。治療胃脘痛時,經(jīng)絡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引藥達位,使外用藥物循經(jīng)傳導于病位;二是溝通表里,由表及里,改善臟腑功能,調(diào)節(jié)陰陽,具有祛邪外出之效。②通過皮膚、黏膜透入。中藥外用治療通過涂、搽、洗、浸、敷、貼等方式將藥物施于皮膚,一部分藥物通過皮膚腺體直接作用于相應部位,另一部分藥物可經(jīng)皮下毛細血管進入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通過改善血液運行以達到治療效果[2]。穴位貼敷廣泛用于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劉艷歌等[3]通過應用中藥灌腸及穴位貼敷辨證治療濕熱蘊結(jié)型潰瘍性結(jié)腸炎,其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用強的松治療。有研究采用穴位貼敷及耳穴貼壓等療法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BS-C),表明該法可明顯降低5-羥色胺水平,糾正腸道功能紊亂,同時也可避免口服藥物的不良反應[4]。
2.1 穴位的選擇 依據(jù)“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與“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臨床選穴包括近部選穴、遠部選穴、辨證對癥選穴,治療時常采用按經(jīng)脈及按部位配穴原則。研究文獻發(fā)現(xiàn),穴位貼敷治療胃脘痛時,臨床使用頻次最高的穴位為中脘、神闕、足三里、脾俞、胃俞[5]。中脘穴屬任脈,為胃之募穴,有疏理中焦氣機,疏通胃腸氣血之效[6]。神闕屬任脈,具有疏經(jīng)通絡、調(diào)節(jié)氣血陰陽之效。正如《厘正按摩要術(shù)》云:“臍通五臟,真神往來之門也。”《醫(yī)宗金鑒》記載:“神闕,主治百病。”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jīng),為胃之下合穴。古有“合治內(nèi)腑”之說,故胃腑疾病均可選用足三里治療。《四總穴歌》中“肚腹三里留”,提示足三里可廣泛用于胃腸疾病的治療。有研究對中脘、足三里進行穴位貼敷,觀察其對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大鼠胃腸激素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本治療方法可明顯降低CAG 大鼠血漿胃動素水平,顯著升高胃泌素水平,改善胃黏膜血流量[7-8],提示穴位貼敷可以通過改善胃腸激素水平,提高對細胞的保護作用,進而使受損的胃黏膜得到修復。脾俞、胃俞屬足陽明膀胱經(jīng),為脾胃的背俞穴,具有理氣健脾、和胃降逆的作用。俞穴為各臟腑之氣疏通灌注之處,《靈樞·背腧》記載:“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說明俞穴往往是各臟腑疾患外部反應點。
2.2 藥物的使用 穴位貼敷的藥物多選用芳香走竄之品,意在“走通經(jīng)絡,拔邪外出”。分析近年來穴位貼敷治療胃脘痛的文獻可知,使用頻率最高的5味藥物為延胡索、肉桂、細辛、吳茱萸、丁香[5]。其中延胡索活血、利氣、止痛,具有抑制胃酸分泌、抗?jié)兊乃幚韺W作用[9]。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引火歸元,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腫瘤、抗?jié)儭⒔笛恰⒔笛㈡?zhèn)痛的藥理學作用,同時可加強腸胃消化等[10]。細辛通竅止痛、散寒祛風,具有抗心肌缺血、抗炎、免疫抑制、抗菌、抗衰老等藥理學作用[11]。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其主要生物堿成分吳茱萸堿,臨床可用于治療消化道腫瘤[12]。丁香溫中降逆、補腎助陽,具有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抗?jié)儭⒔獬d攣、增加膽汁分泌等藥理學作用[13]。
根據(jù)2017年制定的《胃脘痛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14],將胃脘痛分為寒邪客胃證、飲食傷胃證、肝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寒熱錯雜證、瘀血阻胃證、胃陰虧虛證及脾胃虛寒證。結(jié)合當代人們生活情況,臨床常見證型為脾胃虛寒證、肝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寒邪客胃證,其中脾胃虛寒最為多見。
3.1 脾胃虛寒證 主癥為胃痛隱隱,喜溫喜按,得食痛減;次癥為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嫩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本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或飲食生冷,或勞倦過度及久病體虛等因素導致脾陽不足,以致虛寒內(nèi)生,胃失溫養(yǎng),運化失司,氣機不暢而發(fā)生胃痛,臨床常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為治則。朱秀平[15]以芥子、細辛、延胡索、附片、生甘遂等藥物為貼敷處方,敷于足三里(雙)、脾俞(雙)、腎俞(雙)、中脘,可有效緩解癥狀,療效滿意。蘆志娟等[16]運用自擬方胃樞寧(炮附片、細辛、白芷、吳茱萸、芥子)進行貼敷,置于足三里(雙)、中脘、脾俞(雙)、胃俞(雙)、神闕,其治療總有效率為96%。臨床亦常見特定電磁波譜(TDP)配合穴位貼敷以加強血液循環(huán),增強機體免疫力。湯菊芬等[17]臨床應用穴位貼敷配合TDP療法治療胃脘痛,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應用穴位貼敷聯(lián)合TDP療法輔助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18]。
3.2 肝胃不和證 主癥為胃脘脹痛,兩脅脹痛;次癥為每因情志因素而作或加重,噯氣頻繁;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弦。本證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失于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胃失和降而致胃痛,臨床常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為治則。鄭琳等[6]應用柴胡疏肝散配合胃痛貼穴位貼治療胃脘痛,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純中藥湯劑內(nèi)服(P<0.05)。劉婷[19]在臨床應用高良姜、川芎、木香、砂仁、吳茱萸、徐長卿、醋延胡索、佛手、黃連、炒白芍、炙甘草等藥物制成穴位貼敷聯(lián)合耳穴壓豆治療44例胃脘痛患者,總有效率為95.5%。
3.3 脾胃濕熱證 主癥為胃脘灼熱疼痛,口干口苦;次癥為口渴不欲飲,納呆惡心,小便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本證多因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醇酒,體內(nèi)滋生濕熱,阻礙中焦氣機升降,不通則通,而致胃痛,臨床常以清化濕熱、理氣和胃為治則。胡曉燕[20]臨床應用黃連、木香、延胡索等藥物制成穴位貼敷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結(jié)果表明,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藥組(P<0.05)。鄭琳等[21]運用中藥湯劑聯(lián)合胃痛穴位貼治療濕熱中阻型胃脘痛,較采用單純中藥湯劑的患者胃脘痛、食后腹脹癥狀明顯緩解,胃電功率明顯增強,胃電節(jié)律明顯增加。
3.4 寒邪客胃證 主癥為胃痛暴作,得溫則緩;次癥為畏寒;舌淡苔薄白,脈弦緊。本證多因外感寒邪,或進食生冷,寒邪客于胃腑,胃中陽氣被寒邪所凝,氣機阻滯而成胃痛,臨床常以溫胃散寒、行氣止痛為治則。戴潔琛等[22]臨床應用胃炎灸穴位貼敷治療寒性胃脘痛3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武文靜等[23]運用肉桂、吳茱萸、炒蒺藜、干姜、丁香為貼敷處方,貼敷于患者雙側(cè)天樞、關(guān)元、中脘,可有效緩解患者胃痛癥狀,療效滿意。
穴位貼敷輔助治療胃脘痛具有簡、驗、效、廉的優(yōu)勢,臨床應用廣泛。穴位貼敷集針灸與藥物治療之長,與中藥內(nèi)服相比,用藥直接,無明顯不良反應,對不愿服藥及懼針者尤為適用。因此,在疾病的預防及治療中存在明顯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