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華
[摘? ? ? ? ? ?要]?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農村基礎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國開始借鑒發達國家的社區教育模式,不斷完善農村基層教育體制,為基層教育事業提供一個新思路。農村教育設施比較落后,群眾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但是他們依然擁有一顆渴求知識的學習之心,這就需要發揮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的作用。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就像是播撒知識種子的園丁,為農村群眾帶去科技興農的知識、文娛信息,既可以豐富農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也可以提升農村群眾的文化素養。農村社區教育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國民素質和彰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關? ? 鍵? ?詞]? 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創新理念;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48.6?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060-02
社區教育涵蓋面非常廣泛,需要多方面教育人才來進行支撐,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志愿者教師這三支中堅力量組成,其中由于農村特殊的教育環境,志愿者教師是農村社區教育的核心力量。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建設與發展,直接關系著農村社區教育的質量。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建設與發展要緊跟時代步伐,立足當地鄉土資源,招募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教育志愿者;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村社區教育活動,提升社區文化教育的影響力;立足當地特色,凸顯農村社區教育服務的重點,提升志愿者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把文化和娛樂、體育活動相結合,讓農村社區教育活動有聲有色。本論文深入剖析了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發展現狀,提出了創新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發展的策略。
一、農村社區教育的內涵
社區教育可以說是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產物,也是教育高度繁榮的證明。我國的社區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而衍生出的新型教育機制。社區教育主要面向基層所有群眾,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可以讓更多人擁有接受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專業培訓的機會,提升我國群眾的文化素養,構建學習型社會。社區教育可以看作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活動,是推廣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有效方式,也是構建創新型社會和培養全面人才的重要方式。社區教育主要分為城市和農村,本文主要研究了農村社區教育的內涵與現狀。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就業形式和農村經濟形式日益嚴峻,農村群眾也開始意識到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對科學文化知識有強烈的渴求,農村社區教育人次存在巨大的缺口。基于這種現狀,各地開始加緊培育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選拔具備扎實教育知識,擁有一顆無私教育之心的有志之士,加入教育志愿者隊伍,為農村社區教育建設添磚加瓦。農村社區教育應該以“全民教育、和諧教育、終身教育”為指導思想,以構建和諧社會和學習型社會為目標,積極開展文化、科學、藝術教育,推進農村教育的公平、民主、共享進程,提升農村基層群眾的文化素養,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提升農村社區的生活質量。
二、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現狀
(一)志愿者選拔制度有待完善
很多農村社區教育活動都是剛剛開展,志愿者的選拔制度還不夠完善,很多社區都是依靠熟人推薦或者毛遂自薦,對志愿者資格的審核還不夠完善。例如很多農村社區領導采取的都是“任人唯親”,大都選拔的是自己的親信部隊,忽視了對志愿者專業素養、職業素養的考核,影響了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建設。
(二)對當地特色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
歸根結底,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還是為農村經濟、文化、政治建設服務的,志愿者的教育服務要緊密圍繞當地獨特的資源,抓住農民群眾的需求,提升教育服務質量。例如很多農村社區盲目建設社區圖書館,卻忽略了設置專業講師,解答群眾在讀書時遇到的困難;例如農民群眾最關心的致富信息,種植和養殖業、手工藝品制作等技術,不僅要提供專業的書籍和視頻,還要聘請行業精英擔任客座教師,定期為群眾答疑解惑,把農村社區教育落到實處。
(三)農村社區教育活動形式比較單一
農村社區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社區教育活動資金有限,社區教育志愿者的活動開展受到限制。目前,大多數農村社區的教育活動主要以閱讀、職業培訓講座為主,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單一,難以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群眾參與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單一的農村社區教育活動限制了當地農民群眾了解先進科技興農資訊,也影響了志愿者專業素養的提升。
三、創新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與發展的策略
(一)統籌規劃,完善志愿者選拔制度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為了促進農村社區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農村社區領導和鄉鎮干部,要積極進行統籌規劃,完善志愿者選拔與任命制度,打造專業素養過硬、獨具奉獻精神的志愿者隊伍。社區教育志愿者是一種自發性、義務性服務群體,要求志愿者具備良好的自律性和奉獻精神,甘愿扎根于鄉村,運用知識的力量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為改善人民生活質量而努力奮斗。例如,社區領導和鄉鎮可以發布教育志愿者征集公告,鼓勵具備專業知識和奉獻精神的有識之士參與到農村社區教育建設中,要制定詳細的聘用范圍,根據當地特色,明確志愿者的專業特長;農產品種植盛行的社區,就適宜聘請農業專業的教育志愿者,志愿者可以帶來先進的農作物種植經驗,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發展生態旅游業的社區,適宜聘用一些旅游管理專業的志愿者。志愿者的招聘要做到公開、公正,符合要求的人士都可以參加競選,要做好宣傳,鼓勵當地退休教師、返鄉大學生、勞動模范、在職教師等參與其中。此外,社區領導要做好調研,了解各個社區對教育志愿者的需求,組織各村、居委會召開會議,制定志愿者聘用要求、考核標準、工作任務等,要尊重志愿者的個人意愿,根據個人特長選擇服務社區。一旦志愿者錄用以后,要建立詳細的檔案,做好信息的記錄和維護,記錄教育志愿者工作內容,為后續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選拔提供參考。
(二)立足當地鄉土特色資源,提升教育志愿者工作的有效性
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要精準定位當地特色,立足當地鄉土特色,幫助社區群眾找到適合本社區發展的致富道路。例如當地盛產藤條植物的社區,教育志愿者可以開展藤編織品技術教學,讓待在家里的老人、婦女也可以在家“就業”,編制藤制手工藝品,教育志愿者可以準備藤編工藝的書籍和視頻,帶領鄉親進行培訓和嘗試,手把手地教導群眾,發展特色民俗文化,如藤制搖椅、藤筐、工藝品等,帶領老百姓走上致富路;又如當地特色陶瓷技術,教育志愿者可以結合當地獨特的陶瓷燒制技術,再加入現代陶瓷燒瓷工藝和市場流行的陶瓷圖案,對當地陶瓷藝術進行繼承和創新,帶領鄉親把傳統手藝和現代工藝相結合,打造當地獨特的陶瓷文化。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就是致富信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在工作中要始終堅持這一理念,不忘鄉村本色,提升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打造和諧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溫情教育活動
農村社區教育活動不僅僅是文化知識和致富知識,還包含娛樂、體育、傳統文化、情感教育活動,教育志愿者在傳播文化知識的同時,還傳遞了健康生活理念和愛的溫情。很多農村社區有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他們不僅在生活上有很多困難,在心理上也有很大的缺失,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要重視這兩個特殊群體,定期開展關愛活動。例如為空巢老人送關愛,幫助他們洗衣做飯,為他們做一次簡單的體檢,建立空巢老人檔案,陪他們聊聊天,讓他們感受到社區的溫暖,也呼吁身邊的群眾關愛空巢老人,伸出援助之手。針對社區留守兒童,教育志愿者要關愛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況,做好他們的心理疏導,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他們親情上的缺失。例如定期做家訪,輔導他們的作業,幫助他們洗衣做飯,建立良好的溝通,做他們的“大朋友”,傾聽留守兒童的真心話,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問題,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四)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村社區的業余生活
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要把農村文化建設和新農村文化建設接軌,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提升農村社區文化教育的影響力。教育志愿者可以邀請社區居民參與到活動中來,如開展書法學習活動,邀請社區內擅長書法的群眾參與教學,也可以在社區內的墻壁上書寫一些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標語,既可以提升群眾的漢字書寫能力,也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幫助群眾了解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志愿者還可以組織群眾美化社區墻壁,推廣農民繪畫,幫助群眾把豐收勞動場景、田間勞作、當地獨特的手工藝品等鄉土資源畫在墻壁上,既可以推廣當地社區文化,也可以增強社區凝聚力,共同為社區發展出謀劃策。此外,教育志愿者還可以組織太極拳、廣場舞表演教學,既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培養群眾的團結合作意識,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培養群眾的藝術素養,改善農村群眾的生活質量;可以組織社區文化會演,為社區群眾提供一個展現個人才藝的舞臺,提升群眾生活的娛樂性。教育志愿者還可以帶頭清理農村生活環境,如清除路邊的雜草、清除小廣告等,為社區居民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宣傳文明生活習慣,為構建文明社區而努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工作,首先要完善志愿者的選拔和聘用制度,保持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專業素養;還要立足于當地社區鄉土特色,體現社區教育活動的針對性;開展和諧社區,開展溫情教育,讓社區居民互幫互助;結合新農村文化建設,凸顯農村社區教育的特色。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勇于擔當,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村社區教育活動,提升社區文化教育的影響力;把文化和娛樂、體育活動相結合,讓農村社區教育活動有聲有色,為構建學習型鄉村、推進新農村建設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岑朝陽,吳婭玲.基于當前社區教育存在問題的對策研究:以慈溪市社區教育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53-54.
[2]陳愛文.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23):19-21.
[3]戴榮科.淺析農村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現狀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4(13):27.
[4]王小麗.農村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運行機制探究[J].南方農業,2018,12(24):171-173.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