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摘? ? ? ? ? ?要]? 十九大報告的主題指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大學生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內容通過分析大學生責任意識弱化現狀和原因,從四個方面著手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
[關? ? 鍵? ?詞]? 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282-02
十九大報告的主題指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并對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也就是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有一定的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而現實中,三觀不正、無成長目標;口不擇言、陽奉陰違;法律意識、紀律觀念淡薄等,這樣的大學生,忘記了初心,忘記了使命,更忘記了責任[1]。大學生綜合素質都較高,他們是祖國的接班人,新時代中國的發展主要靠青年一代的努力。一般來說,青年大學生大體都是樂觀積極陽光的,有較強的責任意識,具備關鍵時刻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奉獻的責任意識。但由于大學生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再加上他們自身特點的差異性,他們的生活、精神世界會受到外界某些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能會出現理想信念動搖、責任意識不強。因此,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要抓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好學生的責任意識,教育學生“明理、尚學、篤行”,真正把大學生培養成有社會擔當的人。
一、大學生責任意識弱化現狀
為了了解我校大一學生責任意識現狀,2018年12月在問卷網對300名大一學生作過抽樣調查,發現存在如下現象:
(一)集體觀念不強
作為一名輔導員,發現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因為“90后”的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以個人為主體,看重個人得失、個人奮斗、個人發展,不重視協作觀念和奉獻精神,對于集體的觀念比較淡薄。[2]大學生對一些抽樣調查問題的回答顯示,大學生的集體觀念不強。如不扭轉大學生的這種情況,給社會帶來的將是嚴重問題。
(二)公德和法紀意識低
我校2017年10~12月校園案情通報:共發生21起案例。2018年1~3月校園案情通報:共發生14起案例。原因都是學生安全防范意識、法制觀念、紀律意識不強導致。
在“問卷網”上的“關于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現狀”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學生的公德、紀律意識低。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學會“自強弘毅,知行合一”。以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問題顯示,部分大學生不正視學風、厭學現象嚴重,導致不誠信考試;將破壞公物視為兒戲;在教學區域、其他公共場所與異性做出一些不檢點的行為;少數學生上課紀律性差,遲到、早退、曠課、上課神游、玩手機、睡覺;晚歸、夜不歸宿、在宿舍喝酒猜碼;偷同學財物、網絡賭博等。
(三)社會責任感不強
對我校300名大一學生“關于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于社會責任感還缺乏一定的了解。比如在回答這些問題中:“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你對‘社會責任感這個詞的定義”,有6.33%不清楚;“你覺得缺失社會責任感這一問題在當代大學生中嚴重嗎”,有34.67%的學生認為嚴重,30.67%的學生認為比較嚴重;“你認為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對社會責任感的影響是怎樣的”,影響社會責任感差的有31%,忽略他人感受的有23.33%;“你覺得自己有社會責任感嗎”,一般表現的有47%,不具有的16.33%。
大學生由于認識水平的局限和社會交往經驗的不足,把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統一起來的意識不強,當責任與利益發生沖突時,更多選擇利益,忽視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甚至不理解。目前,畢業生選擇單位時,主要看重薪酬,擇業好高騖遠,高校就業率普遍不高,就是社會責任感不強的最具體表現。
二、導致大學生責任意識弱化的原因分析
導致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不強有四個原因:學生個人方面、家庭方面、學校方面、社會方面。
(一)個人的內在素質
大學生整體上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素質不錯,但因為他們個體的差異性,所處的環境以及接受知識的不同程度,導致他們認識的不全面以及觀念的偏差,被社會上不好的東西所利用,去片面地看待一切。所以出現一些目光短淺的學生,做事沒有大局觀,只為個人考慮,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出現個人與社會難以取舍的矛盾心態,甚至認為這個社會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忽略了社會與人的和諧共生、互擔責任的關系,也忽視了對人與社會的責任意識的強化。
(二)家庭氛圍的影響
當今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優越生活,在長輩的溺愛下長大,自理能力很差,唯我獨大的意識強烈,嚴于律人、寬于待己過于明顯,只勤于索求,不懂得回報與感恩。正因為如此,造成部分大學生義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較弱。
(三)學校教育的影響
我們對于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取向非常重視,喜歡用一些社會普遍認可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學生,希望他們按照要求來做,但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點與人格魅力。沒有把普遍認可的道德標準、愛國主義情懷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教育,只一味地要求,不注重方式,導致了與“自強弘毅、知行合一”的校風相矛盾。理想化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基礎性教育,使學生的基礎性責任缺失,以至造成了學生的好高騖遠,沒有了踏實肯干的社會責任意識。[3]
(四)社會環境的影響
當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出現了一個競爭激烈、信息多元化、高風險的環境。創新創業浪潮的到來,也強化了青年學子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意識,同時也加強了他們的利益觀,這也勢必造成了他們的責任意識的弱化。由于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社會環境更加開放,也增加了網絡交往風險。據統計,目前在我國的網民中,21~35歲的占88.4%,大專學歷以上的占86%。此數據說明青年大學生是中國互聯網的主要使用群體。不斷普及化的互聯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在日趨加劇。
三、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
(一)從大一新生抓起
青年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他們作為一個高素質的特殊群體,關系著千家萬戶,更有著不簡單的人際交往,他們的責任意識如何直接決定著這個國家未來的發展風尚和價值取向。我們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期望寄托于大學生們。但是大一學生社會閱歷少,社會生活經驗不夠豐富,思想也不夠成熟,深入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大一學生好表現,喜歡交流,對于很多事情還保持有很高的熱情度,可塑性強,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必須從大一新生抓起。[4]
(二)加強大學生誠信、感恩教育
誠信是青年大學生的安身處世之寶。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的人才,掌握著豐富的理論知識,要想做一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中華之崛起有著責任擔當的新時代大學生,還需要有高尚的品格。不然,大學生也會利用知識去危害社會。誠信教育能夠引導大學生把責任感和使命感擺在重要位置,培養他們高尚的品格。只有講究誠信的大學生才會處事無私、遵紀守法、信用于人,才會成為有使命感、有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
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教育能夠指引大學生明白愛是奉獻與回報、索取與付出;不僅有得到的權利,還有奉獻的義務。只有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在校大學生才會感恩。大學生對于國家、社會、家人、老師、同學等的恩惠,要永記心中,并用行動去回報。
(三)發揮教師良師益友的作用
“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寫春秋”,牢記“教書育人”的使命擔當。蘇聯教育家馬里延科說過:每個學生都可能發展成為道德高尚的人,但是由他們所處環境中的種種關系決定的。健全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應擔負起這個重擔,發揮好良師益友的作用,這首先就要從互動關心的師生關系做起,因為師生關系是老師與學生間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關系。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老師要圍繞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而學生也要懂得關心老師、尊重老師,成為老師的好助手。這就是互動關心的師生關系,也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意識。[5]
(四)強調社會實踐教育
知行合一強調理論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培養,就需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大學生明白責任意識在他們未來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雖然過去有很多的教育內容是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也發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時代總是在不斷變化與發展的,教育者要與時代同進步,推陳出新,創新出與時俱進的教育活動,使針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更加有實際效果。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要培養好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必須加強自己的理論知識,貫徹好黨中央的大政方針。使終圍繞學生、關愛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讓他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何軍明.新生代大學生的心理思想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J].高教學刊,2018(15).
[2]萬美容,曾蘭.“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其引導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8).
[3]黃治東.當下大學生責任教育路徑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12(2).
[4]葉玉霞.實現“中國夢”背景下大學生責任教育探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4(7).
[5]方婷,李兆波.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及對策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2).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