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勝
【摘 要】目的:探討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的介入動脈栓塞治療的具體療效。方法:選擇2016年6月-2019年5月期間在本院行介入動脈栓塞治療的67例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患者。患者確診后均行常規抗休克止血治療,并盡快行介入動脈栓塞止血治療,統計67例患者栓塞前血管造影結果,觀察有無腫瘤破裂出血征象;術后統計患者止血效果及預后,同時分析患者腫瘤供血血管,分析異位供血和多支供血情況。結果:栓塞前血管造影顯示:67例患者中(均有腫瘤染色征象),可見造影劑外溢的直接征象(腫瘤破裂出血)者僅5例(7.46%),余62例患者均未見造影劑外溢的征象。67例患者經介入動脈栓塞術治療后,均有效止血,其中65例患者預后均良好,2例患者術前嚴重休克,經介入動脈栓塞術治療后5-10d,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而致死亡,死亡率為2.99%(2/67)。所有患者術后均未見復發出血者。追蹤腫瘤血供血管發現,其中38例(56.72%)患者存在異位供血和多支供血。結論:介入動脈栓塞術可有效探明患者肝血管變化及腫瘤血供情況,且對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可靠,可患者后續治療和預后改善創造條件,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介入動脈栓塞;具體療效;止血效果;血供
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是一種高發且危重的并發癥,是原發性肝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患者腫瘤破裂后臨床處理較為棘手,因而成為肝癌治療的難點和重點。介入動脈栓塞技術是一種新型的微創療法,其主要通過碘化油加化療藥物及明膠海綿栓塞的方式,對目標血管進行栓塞,進而達到止血目的,目前該技術也開始應用于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治療中[1]。為進一步探明其臨床療效,本次研究選擇2016年6月~2019年5月期間在本院行介入動脈栓塞治療的67例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患者,對患者止血效果及相關病變情況進行了分析,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6月~2019年5月期間在本院行介入動脈栓塞治療的67例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患者。本組患者均有乙肝或丙肝病史,AFP檢查均大于正常;增強CT檢查病灶動脈期有強化,門脈期病灶密度減低,可診斷肝癌。入院時患者均存在明顯腹痛癥狀,且腹膜刺激征明顯,經超聲及其他影像學檢查均提示出血,經腹腔穿刺均抽到不凝血,聯合證實為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67例患者中,男41例,女26例,年齡48~74歲,平均51.01±13.02歲,肝癌病史3個月~2年,平均1.34±0.56年,類型:58例肝右葉巨塊型,8例結節型,2例為彌漫型肝癌;出血部位:肝右葉60例(其中37例右后下葉,15例右前葉,8例膈面,4例肝左葉,另有3例尾狀葉;入院時,其中10例患者已經出現失血性休克。
1.2 方法
67例患者確診后均行常規抗休克止血治療:補液、擴容、輸血、維生素K1注射、注射用血凝酶注射、抗病毒、保肝等常規救治,并外加腹帶加壓包扎促進止血治療,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其他對癥支持治療。隨后,盡快行介入動脈栓塞止血治療:經股動脈穿刺插管(Seldinger法),置入5F RH導管先至腹腔干動脈造影,通過多方面的血管造影和腫瘤染色,確定腫瘤血供及出血情況,標記腫瘤血供動脈。如果肝動脈造影未見有明確病灶染色或者腫瘤染色有缺失的,再分別行腸系膜上動脈及右腎上腺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膈動脈、胃左動脈造影,標記腫瘤血供動脈后。將導管超選擇性插入腫瘤供血動脈,造影明確后,緩慢注入碘化油加化療藥制乳劑,觀察碘油沉積情況;見碘油在血管內有滯留,再注入直徑約350-650um的明膠海綿顆粒,直至栓塞完成。栓塞完成,再行血管造影確認止血效果,若出血停止,表明栓塞成功。
1.3 觀察指標
統計67例患者栓塞前血管造影結果,觀察有無腫瘤破裂出血征象;術后統計患者止血效果及預后,同時分析患者腫瘤供血血管,分析異位供血和多支供血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檢驗;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P<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栓塞前血管造影結果
栓塞前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顯示:67例患者中可見造影劑外溢的直接征象(腫瘤破裂出血)者僅5例(7.46%),余62例患者均未見造影劑外溢的征象。
2.2 止血效果統計
67例患者經介入動脈栓塞術治療后,均有效止血。栓塞術后:56例患者開始行介入化療栓塞治療,數次化療后患者腫瘤均有縮小,腫瘤部分壞死,MRI復查腫瘤無明顯活性。9例患者介入栓塞術后2-6月,病灶穩定,其他部位及腹腔內未見轉移灶,行肝臟腫瘤外科手術切除,可見病灶內腫瘤明顯壞死;上述65例患者預后均良好。2例患者術前嚴重休克,經介入動脈栓塞術治療后5-10d,分別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肝、腎衰竭,嚴重休克,后誘發多臟器功能衰竭而致死亡,死亡率為2.99%(2/67)。所有患者術后均未見復發出血者。
2.3 腫瘤血供血管統計
67例患者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追蹤腫瘤血供血管發現,其中38例患者存在異位供血和多支供血:16例(42.11%,16/38)腸系膜上動脈供血,10例(26.32%,/38)右腎上腺動脈參與供血,6例(15.79%,6/38)由胃十二指腸動脈參與供血,3例(7.89%,3/38)由膈動脈參與供血,3例(7.89%,3/38)由胃左動脈參與供血;其中腸系膜上動脈供血占比最高,顯著高于其他異位供血和多支供血,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右腎上腺動脈參與供血占比也相對較高,高于由膈動脈參與供血和胃左動脈參與供血,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是一種十分棘手的腹腔內出血情況,其病因復雜,多為腫瘤生長迅速增大侵襲肝臟血管或肝臟包膜破裂所致,保守治療的效果極為有限,多需手術治療[2]。腫瘤局部切除、肝動脈結扎、手術填塞止血等傳統術式不能直接發現出血動脈,因而無法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3]。
介入動脈栓塞術依托于血管造影技術,可有效探明腫瘤的供血動脈和出血動脈,又可探明腫瘤的血供分布情況,為栓塞止血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因而實施碘化油加明膠海綿顆粒栓塞后,止血效果可靠[4,5]。此外,介入動脈栓塞具有可急診實施、創傷小等優勢,可達到迅速止血的目的[6]。本次研究中,67例患者栓塞前血管造影可見僅5例(7.46%)術中可見造影劑外溢的直接征象(腫瘤破裂出血),出血征象不顯著。進一步分析止血情況顯示,患者均有效止血,且術后56例患者開始經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9例患者行腫瘤切除術后,預后良好,僅2例患者死亡[2.99%(2/67)],可知該治療方式為降低死亡率和患者后續治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本次研究還發現,所有患者術后均未見復發出血者,但發現38例患者存在異位供血和多支供血,其中腸系膜上動脈供血占比最高,右腎上腺動脈參與供血占比也相對較高,這類患者若進行傳統的肝動脈結扎等治療,則不能有效止血或容易出現復發出血,考慮到異位供血和多支供血患者占比較高,應優先考慮介入動脈栓塞術治療。
綜上所述,介入動脈栓塞術可有效探明患者肝血管變化及腫瘤血供情況,且對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可靠,可患者后續治療和預后改善創造條件,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蘇淑慧,常秀娟,韋照永,等.失代償期肝硬化合并進展期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行經導管肝動脈栓塞的療效分析[J].傳染病信息,2014,27(02):86-88+92.
[2]汪建成,梁彩云,鄒曉媚,等.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的介入動脈栓塞治療[J].現代腫瘤醫學,2016,24(05):768-770.
[3]潘井崗.肝動脈栓塞術與手術治療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的效果[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7,40(02):120-121.
[4]高偉,李濤,趙威,王德勝.原發性肝細胞性肝癌自發破裂出血危險因素及不同治療方法預后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6,19(07):527-530.
[5]劉德鑫,王偉,李新豐,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粒子植入治療肝癌自發性破裂出血的臨床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5,24(11):999-1003.
[6]謝鋒偉,黃瑾瑜,陳娟.急診肝切除術及肝動脈栓塞治療原發性肝癌自發性破裂的臨床療效觀察[J].哈爾濱醫藥,2016,36(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