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摘? ? ? ? ? ?要]? 文明素養是優秀技能人才綜合素質的體現,針對職校學生文明素養不高的現狀,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通過建設校園文明生態和長效培育機制,引導職校學生建構文明素養。
[關? ? 鍵? ?詞]? 職校學生;核心價值觀;文明生態;文明素養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192-02
中國古代的賢哲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范和價值標準,在經濟、科技和文化迅猛發展的新時期,職業院校在培育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文明素養的養成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加強校園文明生態建設,通過開設與學科相結合的人文教育與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自主建構和全面提升文明素養。
一、文明生態與文明素養的含義
(一)文明生態是建立在自然環境、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礎之上,以物質文化為載體、以組織制度為保障、以精神文明為核心、以行為文明為反饋的動態系統
職校的文明生態包括文化文明、理性文明和價值文明三個方面,是校園文化以職校辦學特色為背景,通過管理、施教、學習和實踐活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價值體現。校園文明生態環境對教風、學風、師生關系、職業精神、價值觀念等提出了“度”的標準和質的要求,是培養和提升學生文明素養的重要基石。
(二)文明素養由兩個短語構成
其中“文明”是表示人類社會的進步程度,凝結了人類文化成果的精華,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意識形態的產物,受一定價值觀念的調控;“素養”可以理解為經常修習涵養①,個體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自主選擇并逐步形成的知識與意識,可以通過具體的行為表現出來。據此,“文明素養”可以定義為:主動適應社會變革、發展的趨勢,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與本真的人文精神,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價值觀,能夠理性地處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在社會實踐中不斷修正自己行為的一種綜合品質。
二、職校學生文明素養的養成現狀
在物質繁榮、精神生活豐富的當代,青少年在各類思潮的沖擊下對個體存在的價值與當代社會的文明準則表現出諸多的矛盾心理和行為沖突。
(一)文明意識與實踐活動脫節
中職院校的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道德倫理知識,接受過諸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聞”“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等傳統禮儀文化的熏陶,但是在突出專業技能培訓的職教模式沖擊下,職校學生的文明禮儀踐行能力欠缺。盡管在“德育”“職業指導”等課程中專門設置一定的章節,講解儀容著裝、待人接物、文明用語等內容,但是缺少實踐活動的配伍,知識無法融入學生的現實生活,而學生也將這些教學內容視為應付考試的文字,在人際交往和生活行為中往往“知禮”而不知“行禮”,在面對拜訪、咨詢、回復、面試等現實問題時不知如何穩妥的處理,造成文明意識與文明行為不一致的現狀。
(二)理性與非理性行為相沖突
理性行為是指個體在做出具體行為前,會綜合各種信息諸如他人的意見、價值評估等,全面考慮自身行為的意義和后果,換言之,社會價值取向和個人價值觀影響了行為動機的產生和行為方式的選擇。
(三)團隊精神與多元個性的矛盾
團隊精神是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要求個人能夠把握好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關系。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提升學生文明素養的引領作用
造成學生的文明意識不強、文明行為缺失的原因主要來自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以及社會普遍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影響。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國家意識形態的內核,為職校學生建構文明素養提供了理論指南和精神坐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核心價值觀是建構文明素養的價值標準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在當代價值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對各種價值觀的包容統一,“社會群體的形成是由于一種大家共同認可的價值觀走到一起”②,核心價值觀是對人們探尋真理、追求善、創造美的一種肯定,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價值觀進行有機地統一,為文明素養提供了價值判斷和建構的依據,能夠引領人們文明意識和行為。
(二)核心價值觀對文明素養提出了實踐要求
文明素養不同于自然科學的某種理論學說,不是依靠知識的積累就可以形成的,必須是從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核心價值觀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愛國”“敬業”“友善”等內容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體現價值,核心價值觀作為文明素養的價值基礎,要求個人將習得的道德規范、文明禮儀通過干預現實生活呈現其價值特性。
(三)核心價值觀要求文明素養統構各類需求
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性需求和個體性需求的統一,能夠引導個體的需求符合社會發展和變革趨勢。當代文明素養的本質要義是將個人的需求置身于社會群體的共同理念和行為規范之中,個體自身的發展符合國家的“文明、和諧”和社會的“平等、公正”等價值評判標準,最終,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完整統一。
四、建設校園文明生態環境是提升學生文明素養的有效途徑
建設校園文明生態環境的目標最終指向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通過優化配置師資、資金、教育設施、活動場地等有形資源,發揮教育理念、學術研究、校園文化等無形資源的影響力,對學生建構和提升文明素養產生積極影響。加強校園文明生態建設要求學校在營造人文環境過程中,協調處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主旋律和多元個性的關系,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對學生文明意識和行為的導向、規范、激勵和輻射的功能,幫助學生從生活目標、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等方面實現社會化角色轉變。
(一)努力營造校園內外的文明生態環境
1.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注重人倫禮法、道德傳承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東方的視角揭示人類的本質追求,是當代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淵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批判地吸收了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以核心價值觀為指針建構當代青年的文明素養,不僅要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現狀,也要與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相融合。職業院校可以借助以“優秀文化傳統”為主題的國學講堂、文化研討會、讀書節、圖片展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文化洗禮,促進學生愛國情感、責任意識、文明禮儀和行為規范的養成,將“講信修睦”“和實生物”“詢美且仁”等思想融入校園文明生態環境的建設之中。
2.學習文明典型的實踐活動。榜樣示范教育是引領職校學生自主踐行核心價值觀,有效建構文明素養的科學方式,通過宣傳文明典型和學習先進事跡,觸動學生對照先進尋找差距,并將所觸所感融入實踐活動。職校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其思維方式和道德品質尚未完全成熟,在行動方式上喜歡模仿偶像,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鼓勵學生學習先進典型發揮榜樣效應,通過班會和集體活動宣傳“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熱心公益”的文明事跡,為學生提高文明素養創造契機。
3.發揮教師身正為范的作用。教師的價值不僅在于“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傳道”,在傳授知識、經驗和學習方法時,必須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師的言傳身教是最有效的途徑,“言傳”就是教師將禮儀規范和傳統美德用言語、文字、圖片等形式傳遞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身教”要求教師率先垂范,用文明的言行、充滿激情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的治學方式感化學生,利用自己在專業知識和生活經驗方面的優勢,幫助學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品質。
4.建設提高素養的社會平臺。學生建構文明素養不能只依靠校內的教育和實踐,要積極地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機會,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高精神文明建立的力度,使文明素養的養成教育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利用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的辦學特色,鼓勵學生在企業實習時愛崗敬業,積極參與企業技術革新;利用送文化進社區、送科技到鄉鎮的活動,激勵學生投身公共服務事業;利用公益服務流動站、扶住貧困家庭、設立文明示范基地等形式,將校園文明生態建設向社會延伸;利用成功企業家進校園、文明標兵座談會等專題活動,打通校園內外的精神文明建設通道。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文明素養的完善與提升。
(二)建立培育學生文明素養的長效機制
1.設置內容豐富的養成教育體系。文明素養的養成教育體系由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構成,首先,縱向維度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1)在縱向維度的宏觀層面,文明素養的養成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教育(通識教育、專業學科、技能實習)融合,才能有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學風、刻苦鉆研的意識、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最終促成職業院校為社會輸送具備高尚精神風貌的技能型人才。(2)在縱向維度的微觀層面,文明素養的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關,圍繞解決生活、工作中的現實問題,以任務為抓手逐步建構文明意識和規范文明行為,培養學生對社會事物或現象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積累學生的價值知識和處事經驗。文明素養的教學方式以實踐活動為中心展開,增加學生價值判斷和行動的準確性。其次,橫向維度包括課程標準和課時安排兩個方面:(1)課程標準要解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規格的問題,通過養成教育培養的合格技能人才,是適應社會的變革與發展的,具備了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價值觀,并且能夠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2)課時安排方面,文明素養的養成教育不局限于某個學年或某個學期,而是貫穿學生在職校的學習全程,從學生入學至畢業,伴隨職校學生的每一個成長階段。
2.建立以人為本的獎懲保障制度。要將文明素養內化于己、外化于行,職校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逐漸形成、鞏固和確立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是非觀念并不穩定,容易在價值取向和行動選擇方面發生偏差,因此,以人為本、公平公正的獎懲制度是學生建構文明素養的必要保障,學校必須細化考核制度、強化考核力度,定期對班級和個人進行考核評比,將品德考核與獎學金、入黨、就業掛鉤,通過表彰先進激勵學生內化、實踐和提升核心價值觀,及時地教育處理做出不文明、非理性行為的學生,喚醒他們感知、體會、遵守社會公共準則,鞭策學生從不自覺到自覺地參與校園文明生態建設。
參考文獻:
[1]曾紅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高職學生文明素養的構建[J].學園,2013(22)
[2]雷雯.論我國德育思想的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6).
[3]陳麗能.職業素養與技能研究型教學論析[J].職教論壇,2012(11).
[4]孫全軍.實施發展性評價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J].廣西教育,2014(1).
[5]王艷慧.大學生文明素養現象考[J].社科縱橫,2009(2).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