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連城縣西南部,是個擁有八百多年悠久歷史的客家村落,其文化底蘊深厚。培田村是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培田村的古建筑群被設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章主要從培田古民居的空間布局、裝飾、堂號與楹聯、門樓方位等方面入手,探究培田古民居的傳統文化內涵。
關鍵詞:培田;古民居;文化
吳氏始遷祖吳拔仕于元至正年間在浙江為官,為避戰亂棄官遷居至此,改名“八四”,被稱為“八四郎公”,在此開基。培田村歷經八、九代人努力,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進入繁榮時期,村莊規劃成熟,高堂華屋拔地而起。至清光緒年間,培田進入鼎盛時期,街市繁華,書院林立,深宅大院錯落有致。民國時期走向衰落,村莊受到很大破壞。至今,培田村仍保留1條千米古街、30幢古民居、21座古宗祠、6座書院、2座古牌坊,被稱為“福建民居第一村”。培田古民居,不僅外觀精美大氣,而且文化底蘊深厚。
1 古民居空間布局里的“和”文化
首先,培田古民居空間布局體現“天人之和”的理念。吳氏先祖選址于山清水秀、環境宜人的藏風聚氣場所,追求“理想空間模式”,達到人工建筑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效果。這是許多專家考察培田后的感受。培田村前有筆架山,后有臥虎山,左青龍,右白虎,門前還有平坦開闊的河灘農田,有玉帶環水,所以整個村子的房屋,幾乎都是坐西朝東,達到“天人之意,相與融合”的高度。
其次,“和為貴”理念在培田古民居得到充分體現。培田古民居大部分屬于九廳十八井式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和諧對稱。普遍采用中軸線布局,把重要的建筑布置在中軸線上,次要的建筑物對稱列于中軸線兩側。培田官廳是九廳十八井中軸對稱式住宅的代表,共四進,11個廳堂,32個天井和院落,近百間房。四進正房外側為左右橫屋,分成八個獨立小院。這種布局促進了家族成員關系的和諧。位于古民居中軸線上的大廳,是族人的精神家園。它既是祭祖祀神的場所,也是族人節目喜慶舉行儀式的場所,又是家族議事的場所。族人在這里交流情感,溝通心靈,感受著和睦融洽的氣氛。同時,橫屋與橫屋之間或者院落與院落之間有門相通,便于住戶彼此交流與照應。
2 古民居裝飾里的“耕讀”文化
培田吳氏先祖為避戰亂而遷居到偏僻落后的山區培田,唯有勤于農耕,才能生存;他們根在中原,祖上為有功名的朝廷官員,崇尚儒學。遷居到落后山區培田,唯有讀書入仕才能發展。耕讀之風代代相傳,培田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墨之鄉。“耕讀”文化的氣息從古民居裝飾中縱情流淌。
古民居裝飾典雅,從大木構架、小木門窗、門樓式樣到院落鋪地圖案,都能體現主人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高雅情趣,具體表現如下:
其一,古民居的檐坊富有文化韻味。檐坊都做成月梁。梁頭雕飾三只羊,象征“三陽開泰”;雕飾群豬,象征“諸事順意”;雕飾鯉魚,象征“年年有余”;雕飾牡丹,象征“花開富貴”。
其二,古民居的卷棚軒雕刻也寓意深刻。卷棚軒檐廊的梁架鑲嵌一組花卉、寶瓶、人物或動物圖案的花板,象征吉祥平安、招財進寶、富貴如意。
其三,古民居的格扇門、格扇窗富有詩情畫意。門窗的裝飾題材分別有草木植物、花鳥魚蟲、鐘鼓鼎彝、文房四寶、鹿獅百牲、八仙法器、山水亭閣、人物故事,表達益壽延年、博學多才、安居樂業等內涵。濟美堂太師壁,采用三層鏤空透雕手法,正面雕刻亭臺樓閣、田園房舍、古代人物,雕刻的是一段戲曲場景。人物造型生動,場面有大有小,有動有靜;空間有高有低,有遠有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文有武,有耕有讀,將培田人“耕讀傳家”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四,古民居礎柱與地面體現儒者氣質。礎柱一般雕飾琴棋書畫,地面用鵝卵石鋪成書卷畫軸圖案。
其五,古民居內的楹聯,也表達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思想。如:“積德潤身如積玉,遺書教子勝遺金”“立修齊志,讀圣賢書”“冷暑往來無俗客,寒齋談笑有鴻儒”“養成正氣參天地,摩練文章著春秋”“饑能壯志寒能壯氣志氣不凡定多安泰,耕可養身讀可養心身心無恙自獲康寧”“水如環帶山如筆,家有藏書垅有田”“繼先祖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耕惟讀”等。
走進古民居,似乎走進傳統文化的殿堂。
3 古民居堂號、楹聯中的“功業”思想
建造房屋,是培田人最樸素的功業思想。
“一生勞碌,養兒造大屋”是培田人的人生目標。培田官廳創建人吳純熙,年輕時外出經商,賺錢之后首先想到回鄉建造大屋,顯揚炫耀。官廳規模比以前的房子大好幾倍,村人直呼“大屋”,建造了十幾年才竣工,花費銀兩無數。因為高大氣派,位置又好,清中葉開始成為接待官員的地方。這對吳純熙來說,頗為榮耀。
培田十八世祖吳昌同,生前曾建造7座華屋,其中的1座取“世紀其美,不隕其名”之意,名為“濟美堂”,一是顯示自己的成功,二是鼓勵子孫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光大。
楹聯也表達功業思想。如“祖德光前開生面,宗功裕后寫新篇”“述舊思草廬大業,儀先拓潛谷鴻文”“善居室惟懷完美,好讀書立志修齊”“龍騰渤海人文啟,鳳起吳山氣象新”“敦睦一堂須追孝讓高風永光國史,本支百世宜效治平偉績復振家聲”“光前事業光前祖,裕后德行裕后昆”“禮賢樂善錦世澤,崇德尚文振家聲”等。
楹聯說的都是要繼承先祖未盡的美好事業,要效仿先人重振顯赫的家聲,勉勵后人建功立業。
4 古民居方位上的“風水”文化
古代,人們總是把家族興旺發達與否同風水聯系在一起。村莊建設,肯定得選風水好的地方。從吳氏先祖遷址到村莊完整形成,都在不斷選擇風水。培田村在幾任風水先生指點下,達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高度融合的境界。
首先,古民居整體重視地理方位。據風水先生說,培田后山臥虎山相當于龍脈,對風水起決定作用。與臥虎山相對的金印山、筆架山,都是財富和功名的象征。這樣就符合《周易》風水學說中“藏風聚氣”的聚落址基本模式:后有臥虎,左青龍,右白虎,門前還有五帶環水。因此,整個培田村的房屋幾乎都是坐西朝東。
其次,古民居整體重視門樓方位。縱觀培田古民居,都會發現它們一概重視門樓,以門樓的方位來切合門前來水的方位,意即財源滾滾而來。培田大夫第門樓氣勢宏偉,橫批“三臺拱瑞”,意即門樓正對金印、云霄、筆架三座高聳的山峰,瑞氣盈門。門樓外有清水側著流過,幾步臺階拾級而下。水寓財源,階寓學位、官位。據說大夫第建成后,房主吳昌同鴻運當頭,四子相繼步入官場。再舉一例,同樣號稱九廳十八井式建筑的官廳,門樓氣宇軒昂,門樓外也有半月形池塘,意即“四水歸堂”,財源滾滾。
5 結語
培田古民居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是現代人的精神家園。保護與利用好培田古民居,具有非凡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國平.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紀行[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
[2]連城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連城文史資料 第三十三輯[M],龍巖:連城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06.
[3]張仙玉.連城古民居的建筑特色與成因分析[J].客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