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平

[摘? ? ? ? ? ?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變得更受重視,已經是高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同時對學生成長有著巨大影響。就當前來看,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不少缺陷與不足,沒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特色與作用,導致實際教學效果不佳,難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心理。將簡單闡述“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其教學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就教學創新策略展開探討。
[關? ? 鍵? ?詞]? “互聯網+”;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028-02
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發展,給人們的生活與工作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影響,同樣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產生了良好機遇和嚴肅挑戰。尤其是在“互聯網+”背景下,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難以達到相應標準,更難為大學生提供良好指引和輔導。因此,結合“互聯網+”對其教學進行創新就十分有必要,這是推動高職心理教育革新進步,同時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的關鍵。
一、“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應對社會發展
“互聯網+”時代意味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情況變得更加復雜,并向高職大學生帶來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本身就存在質量良莠不齊、真假混合的情況,還有大量充滿誤導性的內容。高職院校大學生處于心理成長的重要過渡時期,極易被外部影響,進而可能被這些信息所誤導,影響自身心理健康。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存在心理敏感、脆弱、獨立性弱等特點,較易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出現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二)滿足學校教育的要求
在當代教育逐漸成熟的情況下,心理教育的緊要地位越來越突出,已然是深受學校關注的部分。實際上,現代高職教育秉承以人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著重培養理論知識水平高、技能實踐能力強、心理素質良好的綜合應用型人才,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實現這一點的關鍵所在。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心理教育能夠得到全面創新與拓展,從教育目標、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全面完善,進而形成更具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在保障實際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群體身體成長。
(三)促進學生成長
當代高職學生大多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問題,甚至還有部分學生有著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對其健康成長造成了嚴重威脅。導致學生心理不正常的因素非常多,既包括他們自身不夠成熟,也包括家庭背景,當然也包括學校及社會影響,更少不了互聯網的影響。不管怎么說,當代高職學生心理狀態較為堪憂,這就要求學校落實自身育人責任,通過教育引導學生身心正常成長。
二、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體系尚不完善
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很多學校也對此高度關注并投入了資源進行建設和發展,但教育體系不完善卻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首先,教育機構設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將其簡單當作一門課程,只是安排教師進行教學,在專門的機構建設方面沒有下夠功夫。其次,教育制度沒有得以明確或者存在缺陷,甚至存在與國家規定有偏差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實際教育效果。
(二)教師隊伍整體專業性偏低
就當前來看,教師團隊存在專業性偏差的情況,難以完全勝任教育工作。很多教師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心理學訓練,對相應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不足,導致實際教學效果和預期存在巨大偏差。而且,教師隊伍的組成較為復雜,其中的主力為輔導員,他們既缺乏心理學專業知識,也難以抽出足夠時間進修并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嚴重限制了工作專業性的提升,更難充分發揮工作的作用。
(三)教育內容及方法單一
受限于不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專業性偏低的教師隊伍,當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內容及方法單一的問題。很多時候,教師都是照本宣科地向學生普及心理知識,并沒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與此同時,教育活動開展方式也較為單一,并且整個活動過程顯得較為枯燥,不能吸引學生參與。
(四)重理論而輕實踐
心理健康教育對實踐有著較高要求,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學生更易出現心理問題的背景下,心理咨詢對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學校往往將心理健康教育當作一門普通課,再加上教師隊伍專業性不高,實踐經驗欠缺,難以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引與輔導,導致學生難以獲得良好的咨詢服務。如此一來,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徒有門面的理論課程,即便學生遇到心理問題,也難以通過在校心理咨詢的方式得到指引和解決。
(五)網絡心理教育平臺建設滯后
在“互聯網+”時代,心理教育平臺的作用愈發明顯,已然成為影響學生心理狀態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實際上,當代大學生習慣了網絡環境,并且更傾向于通過網絡傾訴情感和想法,故而網絡平臺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但是就當前來看,高職院校在這點上還存在較為嚴重的建設滯后情況:(1)部分學校并沒有投入資源建設網絡心理平臺;(2)網絡心理平臺的建設質量參差不齊,既缺乏統一的標準,也缺乏突出的特色,更沒有完全發揮互聯網優勢,導致其難以為學生身心成長提供良好支持。
三、“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創新策略
(一)構建互聯網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互聯網+”時代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必然需要優先構建具有網絡特色的科學教育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標準與規范指導教育工作的實踐。首先,學校應當對教育結構進行優化,一改之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課程同等待遇的情況,單獨設置專門的機構。只有這樣,教育教學和心理咨詢才能得以有效結合,教學安排也不用再受傳統課程教學的限制,提高實際教學水平,同時為咨詢工作順利、高效進行奠定基礎。其次,學校應當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在“互聯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必然需要與互聯網相結合,相應的管理制度也應當針對此進行探索和完善,尤其需要對線上教學部分的制度進行合理設置。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要想確保教育效果,必然需要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對此,學校應當在設置專門教育機構的基礎上,對教育團隊整體水平加以提高。首先,學校應當積極引入更多心理學專業人才,尤其需要提高心理學教師與心理咨詢師在教師團隊中的比例,從而在理論及實踐層面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其次,學校應當對輔導員的工作進行調整,減少其參與課程教學的時間,將其工作重心轉為心理輔導。與此同時,再安排相應的專業培養,促進輔導員心理學專業素養的提升,確保其能勝任基本的心理輔導工作,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分擔壓力。最后,學校還需要安排專業教師及咨詢師接受最新的互聯網相關培訓,確保其能夠與時俱進地了解由互聯網所引起的心理疾病,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專業性,讓其能夠有效解決大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所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
(三)構建并完善網絡心理教育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平臺的構建與運行已然成為高職心理教育的基礎部分,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心理意識有著積極作用。因此,高職院校應當積極構建并完善網絡平臺。首先,心理平臺應當是一個系統而全面的平臺,包含和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所有內容,同時也能覆蓋和學生心理狀況息息相關的主要人群。也就是說,心理信息查閱、心理健康課程視頻觀看、心理咨詢預約、在線心理咨詢、心理檔案管理等均是該平臺必須具備的基礎功能。而和學生心理狀態有關的人如寢室長、心理委員、班主任、輔導員、課程教師、咨詢師甚至校外心理醫生等,都應當通過該平臺對學生心理狀況進行監督、指引和輔導。其次,心理平臺的運行機制還需要得到充分完善。該平臺應當針對不同人群設置相應的權限和功能。其中,學生能夠直接在平臺上獲取心理健康信息、學習課程、在線咨詢、預約輔導;輔導員則能夠在該平臺上對學生心理檔案進行管理,以此為基礎監管其心理狀態,并在線幫助其解決簡單心理問題;而心理咨詢師則要在線展開輔導,同時確定自身工作安排。
(四)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同步推進
心理平臺能夠使線上和線下教學得以同步,進而促進教育模式創新以及實際教學效果改善。實際上,互聯網復雜而混亂的環境,給當代大學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卻很難在這方面起到作用。不過在心理平臺的幫助下,基于互聯網的渠道能夠充分吸引當代大學生,同時其過濾的健康的、積極的信息,提供的科學的、有效的心理輔導,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傳統教育模式無法解決網絡相關問題的尷尬局面。在此基礎上,不管是輔導員還是課程教師,又或者是心理咨詢師,都能一面通過心理平臺對學生進行管理、指引和輔導,一面在線下和學生接觸、溝通和交流。這樣一來,心理教育能夠全方位覆蓋,有效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思想和意識,提高其承受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
(五)大力提高心理咨詢服務水平
長期以來,實踐水平不高是高職心理教育面臨的難題,從而使學校難以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學校應當積極利用網絡特性,促進心理咨詢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實際上,導致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水平不高的原因除了教師隊伍整體專業性不高、學校對心理咨詢重視不夠外,還包括學生自身不愿進行心理咨詢。在部分學生看來,心理咨詢需要將自己的心理問題全展示給教師或咨詢師,從而會產生較大的逆反心理。不過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心理教育平臺讓學生可以在線傾訴煩惱,拋出心理問題并接受專業輔導,從而能夠改善自身心理狀況,促進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需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各種問題,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對此,學校應當從多個方面積極推動教育教學創新,通過完善互聯網特色的教育體系,提升教師隊伍整體專業性,建設互聯網平臺,同步推進線上與線下教學,提高心理咨詢服務水平等方式,為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周虹.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17):135-136.
[2]何雯,王靜.基于網絡環境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中國健康教育,2013(4):382-383.
[3]藍瀅.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聯”模式: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模式探索[J].亞太教育,2015(13):121.
[4]楊玉榮.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助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D].長沙:湖南大學,2013.
[5]趙喜恒,顧培中,王健.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團體輔導式教學探索[J].紡織服裝教育,2018(1).
[6]茍曉麗.慕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1).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