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峰
摘要:打造特色鄉村,離不開鄉鎮區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從近年來各地鄉村建設實踐來看,特色的形成,與區域產業振興關系緊密。產業興旺,為區域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也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源。結合多地特色鄉村建設成效,提出鄉鎮區域經濟與特色鄉村協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鄉鎮經濟;特色鄉村;協同發展
基金項目:基于揚州文化元素與鄉鎮區域經濟打造特色鄉村研究(編號:YZ2018162)
以新型農村建設為契機,推動農業與農村協同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鄉村振興發展意見,鼓勵更多的鄉鎮打造特色鄉村。
一、立足鄉鎮實際,培養特色產業
鄉村振興不是一句話,而是要立足農村、農業實際現狀,加快推進鄉鎮鄉土產業整合,為鄉鎮區域經濟提供人才、資金、資源優勢。鄉村振興,產業先行。鄉鎮經濟建設目標的實現,其根本在于鄉鎮產業的扶持。富民在于產業,沒有產業的鄉鎮,要積極的挖掘和培育產業,有產業的鄉鎮,要積極進行產業整合與升級。從全國鄉鎮經濟發展現狀來看,鄉鎮產業的內涵與外延已經變化,更趨豐富。如鄉鎮特色資源優勢,鄉鎮人文生態風光等,都可以作為鄉鎮產業發展的新陣地。要拓展鄉鎮產業發展鏈條,從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中,發現和提煉新型產業,打造新業態、新模式,為振興鄉鎮經濟夯實基礎。同樣,面對不同的鄉鎮實際,應該如何選擇適宜的產業發展方向?通常而言,需要加大區域經濟結構的調研,對各類產業進行確認、甄選、培育和發展。
以遼寧鄉村旅游開發為例,全省確立發展鄉村旅游振興規劃,關注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明確了旅游業的發展重心,也為鄉村特色旅游創造了政策環境。如挖掘鄉村歷史文化,打造田園綠色風光,發展生態旅游經濟,特別是特色農業的開發,依托綠色農產品來盤活閑置的農村資源,促進鄉鎮農村生產結構的優化,讓青山綠水成為增進鄉村活力,打造鄉村特色的持續原動力。大孤家子鎮是遼寧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個典型鄉鎮,該鎮的特色產業為造紙工藝,而傳統產業是滿族白酒釀造工藝。梳理產業結構及特色,白酒釀造歷史悠久,該鎮有兩家大型釀酒企業,年產白酒5000噸,更成為帶動周邊農業發展的領頭羊。在白酒產業里,年產值突破2億元,實現就業1000多人。大孤家子鎮結合區域白酒產業實際,著力圍繞白酒產業完善上下游配套設施,將釀酒文化、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等產業進行整合。如結合山村建設仿清建筑,古香古色的傳統民居,成為滿族建筑文化的重要典范,并打造成國家級滿族建筑文化園,年接待游客突破30萬人次。大孤家子鎮在拓展鄉鎮經濟產業實踐中,以企業帶動為主體,百姓參與,市場化運作來實現農民增收致富,成為遼寧鄉村特色建設的一張名片。
二、整合鄉鎮資源優勢,助力特色鄉村建設
實現鄉鎮經濟振興,需要結合鄉鎮經濟現狀,加強農業產業化、工業現代化、人才梯度化、服務平臺化建設,為區域經濟、產業升級奠定基礎。如擁有“林蛙之鄉”美譽的新賓滿族自治縣,以林業產業為基礎,著力發展林業經濟,先后獲得國家級先進林業縣、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全國食用菌、人參、藥材生產重點縣等稱號,利用林業資源優勢,實現特色產業發展目標。同樣,在特色鄉村建設進程中,對鄉村文化的挖掘,成為增強鄉村經濟振興的重要軟實力。鄉村文化,要從農村傳統道德教育入手,借助于文化科技傳播新型渠道,著力規范農村農民的思想觀念,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為鄉村經濟振興創造良好的精神風貌。如沈陽興隆堡鎮,以文化休閑養老為特色,該鎮結合豐富的溫泉資源,打造休閑養生旅游勝地。同時,興隆堡鎮在挖掘自然資源基礎上,瞄準大健康產業,將溫泉資源、鄉鎮綠色環境,交通優勢、農業產業結構轉型進行整合。如建設農業采摘項目,有草莓、櫻桃、火龍果等等,帶動農民就業與增收。另外,興隆堡鎮衛生院與沈陽陸軍總院展開醫養聯體發展合作,將集中養老、居家養老進行探索,逐步完成興隆堡鎮“健康養生特色小鎮”建設目標。
推進鄉鎮經濟振興,需要破解人才發展瓶頸。人才戰略是鄉村經濟發展、鄉村特色建設的基本條件。一方面,要打造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的“三農”隊伍,另一方面,要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農業企業、農業技術人才專業水平,為鄉村振興添油加力。圍繞農村廣闊天地,要加強對農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以美好的發展愿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各鄉鎮要創造條件,積極推進以“人才”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任務,從政策、機制方面,優化人才評價機制,為確保鄉村振興做好人力引進工作。另外,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建設,選好領導,優化人員配置,提高鄉鎮干部凝聚力和戰斗力,當好農村振興的“火車頭”。建設特色鄉村,環境治理是基礎。圍繞鄉村經濟發展目標,積極推進美麗鄉村生態建設工作。如做好垃圾分類管理,逐步推進垃圾的科學分類、合理利用;加強鄉村污染源排查與治理力度,優化監督監管環境,特別是對小微企業進行有效監督,防范污染源擴散,破壞農村生態環境。做好鄉村文娛活動的組織與引導,成為農村文娛專員,豐富農村農民業務文娛生活,提升農村農民生活質量。
三、因勢利導,打造特色鄉村
鄉村特色建設,要與鄉鎮區域經濟相協同,從民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上,兼顧區域產業與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總體而言,打造鄉村特色需要從本土經濟、社會、產業、人才等方面,因勢利導,相輔相成。對于特色鄉村,要體現在“特”上。如浙江在打造特色小鎮中,強調需要滿足3A級景區建設標準,而對于旅游類特色小鎮,需要達到5A級景區標準。可見,鄉鎮區域經濟作為特色鄉村的基礎,要在規劃上強調綠色、開放、協調、創新理念,在特色產業定位上,要兼顧自身優勢,能夠最大化發揮區域經濟、人文及生態稟賦優勢。特色鄉村是孕育特色鄉鎮的基礎,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發展路徑。如何兼顧鄉村特色與鄉鎮經濟的協同關系?主要從三方面來整體推進。一是做好城鄉統籌與鄉村特色規劃。特色鄉村建設,要與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更要依托鄉鎮經濟,從鄉村空間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鄉村風貌的提升上,兼顧鄉鎮經濟、文化、景觀等可持續發展。面對當前城鄉二元結構隔閡,要立足鄉村現狀,科學規劃發展藍圖,推動鄉鎮區域經濟與特色鄉村戰略的協同。二是做好鄉鎮多元化產業的協同發展。發展鄉鎮經濟,要突出鄉鎮產業優勢,特別是協同鄉鎮與各鄉村資源優勢的整合,為打造特色鄉村提供經濟發展動力。在產業、鄉鎮、鄉村、農民之間,以多元化產業來促進各項資源的高效運用,尤其是對新興產業與旅游業、農業等產業融合,促進鄉鎮產業創新與升級。三是打造特色鄉村經濟增長點。隨著城鎮化建設、產業多元化的發展,在特色鄉村規劃與實施中,鄉鎮要做好資本、資源、人力、運營等集聚化管理,能夠將鄉村傳統文化、優勢資源、生態風光、特色產業進行整合,提升特色鄉村的吸引力。
四、樹立協同發展愿景,促進鄉鎮經濟與特色鄉村可持續發展
結合全國范圍內特色鄉村建設經驗,鄉鎮經濟與特色鄉村在愿景上是共通的,兩者具有互補性、平衡性。一是要做好生態環境與民生發展的協同。特色鄉村建設,要關注鄉村民生問題、生態文化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特色鄉村是落腳點,鄉鎮經濟是支撐,依托鄉鎮生態、資源、傳統民俗等人居特色,打造優美的鄉村風貌,展現獨特的民俗氣息,促進生態環境的修復與改善。同時,解放鄉鎮生產力,推進鄉鎮物質文明、生態文明兩手抓、全發展。二是依托特色鄉村建設來提升鄉鎮區域綜合競爭力。特色鄉村建設與鄉鎮經濟發展不矛盾,兩者具有本質上的共通性。特色鄉村的發展,提升了鄉村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水平,促進對鄉鎮傳統文化、特色景觀、人文資源的保護。同時,鄉鎮建設要從經濟抓起,要依托鄉鎮景區、鄉鎮產業、鄉鎮歷史文化、鄉鎮民俗、鄉鎮創意主導產業等,盤活鄉鎮經濟發展動力。三是要推進本土優勢產業與鄉鎮文化的聯動融合。鄉鎮經濟建設,需要從本土產業建設與傳承中,挖掘優勢傳統產業與文化的契合點,促進鄉鎮特色資源的延續與傳播。在協同規劃上,要從價值多元化上完善鄉鎮經濟格局,因地制宜、因村而宜的打造特色鄉村,促進特色鄉村與區域經濟聯動融合與發展。
總之,特色鄉村建設與鄉鎮產業經濟的整合,要深入鄉村實際,精準施策,依托區域產業,科學謀劃,實現共同跨越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進財,葉楠馨.以鄉村特色旅游推進區域經濟發展[J].農業經濟,2019(02):49-51.
[2]賴崇瑜.鄉村振興背景下基于鄉村特色旅游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路徑探究[J].現代農業研究,2019(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