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偉
[摘? ? ? ? ? ?要]? 當今,建筑科技成果不斷推廣,但其推廣仍存在諸多困難。我們要依據現實問題,作出科學的發展規劃,在完善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建立并健全服務體系和人才激勵機制,通過采取多渠道的融資方式增加資金投入。針對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創新展開以下研究。
[關? ? 鍵? ?詞]? 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創新
[中圖分類號]? TU17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106-02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產業支柱,建筑業是其他相關行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先導行業。一直以來,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是外延型、粗放型,主要是拼人力、拼資源和拼設備,這樣一種發展方向已然不適合現如今科技快速發展這一大趨勢,在我國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今天,這種傳統的發展方式不被提倡。在全國城鄉建設的新時期下,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應加強建筑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力度,提高建筑業科技成果的含金量,在大力推廣的基礎上建立創新型國家和資源節約型社會,使建筑業獲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全面提升,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此一來,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得到顯著增強,也更加有信心參與國際競爭。
一、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的含義
建筑業科技成果指的是具有新型、先進、實用價值等特點的科技成果,在產品、工藝、材料、設備等方面都有所創新,從而促進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現代化,這對我國科技成果的研發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筑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工作能夠促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使行業技術獲得進步,從而形成一定的規模效益,以更好地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兩個重大戰略,加快“兩個根本轉變服務”國家重點科技目標的實現。科技成果推廣的主旨是將先進、成熟、適用的科技成果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發揮成千上萬科技工作人員的力量,將其大面積地推廣并應用到農村和工礦企業中,提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增長點,提升我國的產業技術水平,達到調整我國產業結構的目的。
二、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的現狀和問題
(一)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的現狀
1.科技成果推廣的管理機制
目前,為了加快建筑科技成果的推廣力度,在建設科技管理部門、中介機構和企業之間形成了相互協調的關系,其中,企業為主體工作機制。2000年建設部召開的全國建設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為了加快建筑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要完善建設科技創新體系。一是政策研究制定創新體系,主體為建設科技管理部門;二是服務創新體系,主體為科技推廣機構。由于各地推廣力度不一樣,即使政府大力推廣科技成果,但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再加上,中介機構的成長過程比較緩慢以及企業推廣模式的欠缺等諸多原因,使建筑業科技成果并未在實質意義上得到推廣。
2.科技成果推廣的管理體系
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廣是在以下三個管理體系相互合作的前提下形成的,即技術政策、技術公告、推廣項目。其中,技術政策和技術公告屬于政策層面,推廣項目屬于推廣層面,由中介機構完成,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共同促進,有利于工作機制職能的轉變,符合政事分開的改革要求。但是,由于政府的推廣不直接面對受眾體,而且相關專業人才也比較欠缺,不能為應用企業制定專業性方案,因此,建筑業技術成果的推廣工作缺乏針對性,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難以與企業發展相匹配,使得推廣會和推介會成為政府舞臺,缺乏實踐意義。
(二)當前科技成果推廣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國建筑業科技推廣中存在諸多不足,如市場競爭不夠規范;科技推廣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建筑科技研發與推廣的應用機制有待完善;建筑企業欠缺科技研發的人才和技術,缺少專利技術;建筑前期勘察、設計與施工環節的技術創新與推廣工作相互分離等。
三、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中面臨的困難
(一)體制障礙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原有企業賴以生存的研究開發機構逐漸被削弱了為建筑業提供共性技術和基礎技術的功能,這對政府職能和創新鏈結構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此外,大學也自成體系開展技術研究,但選題與研究成果與生產實際、市場需求相脫節,使建筑業生產中迫切需要的成果供給短缺,導致建筑業科技鏈與產業鏈嚴重脫節,這給建筑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帶來了非常大的阻礙,難以形成規模產業。
(二)市場困難
我國建筑業供給總量存在嚴重過剩的問題,企業常常陷入價格戰這樣一種惡性循環的關系中。再加上,行業生產能力相對過剩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都使得建筑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維持在較低水平,很多企業由于長期虧損,難以繼續生存下去,不得不滯留在行業內,從而引發企業間的非理性化競爭行為,嚴重破壞了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規則,導致市場經濟失靈。企業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不遵循基本建設規律,從而使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難以順利進行。
(三)人才困難
在建筑業科技成果研發和推廣的過程中,科技人員是主心骨,是科技創新的關鍵要素。由于我國的人才考核制度不夠完善,當前從事建筑業科技成果研究及推廣的科技人員隊伍不穩,且數量不足,無法實現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的人才支持。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建筑業效率普遍低下,使建筑業科技成果研發和推廣人才隊伍的建設出現諸多問題,如結構不合理、知識老化、創新能力薄弱等,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缺乏相應的智力支撐。
(四)信息困難
我國建筑行業由于自身發展的原因,使建筑科研、推廣機構和企業之間的溝通渠道仍未建立,科研機構與推廣機構、科研創造者與傳遞者之間未能形成傳播點,沒有實現建筑業的運行機制的市場化,相應溝通和傳遞機制有待完善,使得大多數建筑業科技成果創造者未能與建筑業生產者形成有效溝通,致使建筑業科技成果無法與生產實際相銜接,更無法運用于實際生產中。
(五)資金困難
足夠的資金是科技成果推廣的經濟保障,推廣能否取得實際效果與吸引到資金有著緊密聯系。推廣所需資金甚至比科技研發所需資金要高出很多。目前,雖然我國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所需資金形成了多元化的供給格局,但依然遠遠不能滿足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的資金需求。資金不足使建筑業科技資源浪費,這也為建筑業生產與發展帶來了潛在的損失,再加上,由于不能形成“科研-生產-效益-資金-科研”的良性循環關系,使得資金不足成為制約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的主要“瓶頸”。
(六)產業困難
從產業角度分析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存在的困難我們可以發現,根據建筑業的技術經濟特點總結出如下幾個科技成果推廣中的產業困難:一是建筑產品具有單件性,每個建筑產品都是在多技術系統集成的基礎上形成的,而建筑企業在空間上卻處于離散狀態,因此,建筑業不具有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的優勢;二是建筑業設施和材料具有復雜性和耐久性的特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建筑業科技成果的推廣進程;三是建筑項目的契約特性也是制約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和創新的重要因素。
四、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創新對策
(一)完善相關政策
在建筑技術和技術創新特點的影響下,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無法實現對創新者權益的保護。因此,為了加大科技成果推廣的力度,這就需要由政府來設定一些特殊權益,如將科技成果推廣與提升資質、中標、獲獎直接掛鉤;在遵循企業資質標準的前提下,著力體現企業科技成果推廣等內容,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制定規范和行業標準的前提下大力推廣新技術,減少落后技術的使用率。此外,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實現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并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會,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
建筑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與創新,能夠很大程度上挖掘科技人員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科技人員在科技研發與推廣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建筑企業要想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就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遵循開放、競爭的用人原則。建筑企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與創新,需要調動科技人員的研發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企業應完善物質和精神激勵,制定科學的獎罰措施,對于積極參與、研發成果優秀的技術人員要給予重獎,在分析技術成果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給予他們一定的經濟回報,提高他們參與技術研發的積極性。此外,由于建筑企業正在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可以將技術人員的研發成果作為技術股,鼓勵技術成果這一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三)多渠道增加投入
建筑企業技術成果的推廣與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必須采用多渠道、多層次的融資方式,減少技術成果在推廣和創新方面的阻礙。一是企業應加強自有投入,建立科技投入體系,主要內容為企業科技發展基金和企業專項科技費;二是擴大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設立專項服務于技術研發與推廣貸款資金;三是建立科技成果推廣風險基金,政府可以鼓勵公共機構為建筑企業提供科技成果推廣資金。此外,因為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所以政府財政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對建筑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與創新具有促進作用。尤其是應大力支持公益科技成果的推廣,在稅收優惠、資金擔保、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從而提高企業對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投入的積極性。
(四)完善服務體系
一是對現有建筑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服務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并完善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服務機構,使其發揮應有的功能。二是培育民辦建筑業科技成果推廣服務機構。民辦建筑企業運行機制高效、靈活,且生命力較強,政府應予以適時的引導和扶持。三是完善建筑業技術成果中介服務機構,真正將建筑業科技成果引入社會生產中,加強科技成果與實際生產之間的緊密聯系,這是科技成果最為直接的推廣方式。
參考文獻:
[1]陳宜明.建設科技成果推廣機制的形成與發展[J].建設科技,2018(10):3-5.
[2]金維興,唐曉靈,張建儒.中國建筑業技術創新體制研究[J].建筑經濟,2018(9):17-22.
[3]趙雪凌.我國建筑業技術創新障礙因素分析[J].經濟問題,2017(4):87-88.
[4]葉耀先.建筑業技術進步和建設創新型建筑業[J].建筑經濟,2016(2):7-11.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