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80后”劉軍出生于北方的一個經濟不發達的縣城,不甘平凡的他從小立志要改變命運,到大城市尋求更高的發展。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2001年,劉軍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經濟學專業,并獲得了經濟學本碩學位。現在的劉軍經過多年的創業打拼,已是中國大型投資集團九合集團董事長,他正在創造一個更為美好的未來商業世界。
劉軍對未來美好商業世界的想象架構在堅實的理念基底和強大的自我意志中。在北大讀書期間,劉軍就非常刻苦。完成本科階段的學習時,他就發表了4篇核心論文,其中有一篇論文還是核心期刊創刊以來發表的第一篇本科生論文;攻讀研究生期間,劉軍的碩士論文還出版成了圖書。除了學習認真刻苦之外,劉軍還是北大學生會的骨干,曾負責籌辦過很多影響力頗大的社會活動。
北大的求學經歷,不僅給了劉軍受用一生的知識,更是給了他完整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畢業后,劉軍進入了一家金融機構工作。為了獲取更多商業管理方面的知識,2010年劉軍赴長江商學院進行深造。通過與更多高層次商界人士的互動,劉軍很快提升了自己在商場上的判斷與實戰能力。
2011年底,劉軍有感于創業時機成熟,和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創業,進入投資行業。彼時,正是國內投資熱興起的時點,機會非常好。2012年6月,商務部出臺了《關于商業保理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同意開展商業保理試點和設立商業保理公司。劉軍敏銳地預判到了行業趨勢的發展,開始提前布局轉型。2014年,劉軍進入商業保理市場,開始主做銀行貸款融資。
2018年4月17日,商務部等8部門發布《關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指出,要推動供應鏈核心企業與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和相關企業等開展合作,加強信息互通和數據共享,創新供應鏈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穩妥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為民營小微企業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為解決融資難問題提出新方案。劉軍緊跟政策導向成立了產融鏈公司,助力小微企業貸款,解決應收賬款融資問題。
在公司每一步發展的過程中,劉軍對于大勢的把握都非常準確。他擅長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視角來看待商業機會。自上而下,通過對宏觀經濟的研究來對國家相關政策進行研讀,抓住大時代背景下的商業機會;自下而上,通過對實體企業進行研究,深入觀察行業,以小見大。在兩種視角的結合下,劉軍在復雜的金融市場縫隙里挖掘出更多的發展機會。
投資人出身的劉軍有非常強大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除了來自于北大學生特有的根基之外,更多來源于他自己在市場里不斷形成的思考和進化,“我覺得最核心的能力主要就是學習能力和進化能力,特別是進化能力,隨著環境不斷的進化而變化。就像在海洋時代,你要學會在海里游泳,陸地時代你要學會從腮呼吸變成用肺呼吸,恐龍時代你要學會跟恐龍和諧共處。恐龍滅亡了,你要進一步進化成哺乳動物。”
近兩年,隨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劉軍開始思考新的發展方向。他認為,未來30年,中國經濟將告別以GDP增長為主的灰色城鎮化,將向以人為本的綠色城鎮化轉變,深度城鎮化下的美好生活將成為一個好的創業方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深度城鎮化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之一。”
劉軍深層次思考的邏輯是,深度城鎮化為美好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場景支撐,而美好生活則是深度城鎮化的動力所在。深度城鎮化至少能產生30萬億有效投資需求,它將集中在金融和教育兩個方面落地。
劉軍正積極推動公司在教育方向的布局。他通過與高等院校及專家的合作取得了國際道爾頓教育協會在大中華區的獨家授權,在全國開辦國際高中。此前,劉軍已經收購了森淼教育。他認為,教育是一個對經濟周期不敏感的行業,一個弱周期的行業,國家推出的新高考和新課改帶來了很多機會。
在不斷的自我認知進化中,劉軍始終強調一點,團隊不要在能力范圍之外去跨界發展,一定要在能力范圍內去發展,“如果跨得太遠可能就會出現風險。”他的風險防范意識讓每一次機會都完美落地。
在完成從投資人向產業人的身份轉換后,劉軍依然告誡自己,一定要踏實,耐得住枯燥和寂寞。在他看來,做投資和做實業有賴于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實業更枯燥、更單調,它對細節的要求也更高,所以需要團隊用更多的耐心去培育產業。
劉軍做好了迎接未來的準備。他的人生格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也是他的商業人生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