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萍
[摘? ? ? ? ? ?要]? 教育評價對教育質量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教育評論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十分迅速,可以對學生的綜合進行客觀的評價,為了更好地培養我國醫學生,從基礎課程過程性評價模式入手,討論如何改善醫學基礎課評價模式。
[關? ? 鍵? ?詞]? 醫學基礎類課程;評價模式;學生素質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192-02
教育事業關系著一個國家的未來,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需要對醫學基礎課程評價模式進行改革,醫學基礎課在醫學教育中非常重要,是進行后續學習的基礎,但是對醫學基礎課的評價方案存在很多缺點,因此需要進行研究,本文將結合醫學基礎課的特點,提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模式。
一、醫學基礎課概念
在我國的醫學課程中,依據不同學科在醫學體系的作用,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基礎課、臨床課、臨床實踐課。也有部分人員將其分為四大類,即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臨床課和臨床實踐課。我國大部分醫學學校基礎課包括生物與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醫學基礎課程在教學中,由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組成,是整個醫學體系的基礎,在醫學教育中非常重要[1]。
二、醫學基礎課程評價現狀
醫學基礎課因為自身課程性質,課程評價體系改革和專業課程有較大差距,在評價趨向、評價機制和評價內容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漏洞,已經很難適應醫學教育改革的深入,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評價內容難以客觀評價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在大多數的醫學校中,對醫學基礎課程的評價方式十分落后,一般學校采取考核制度來評價學生的知識,評價體系中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全面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考試內容中也是以教材和教師講解知識點為主,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查,并且考試中對理論知識考查較多,動手操作極為少見,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部分學校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會結合學生素質進行綜合評價,但是,學生素質的評價往往是由管理部門進行,并沒有和所學課程進行相應的結合。評價時和教學目標關聯度較低,對于醫學專業學習中需要的動手能力、職業崗位需要具備的素質在評價模式中并沒有得到詳細的體現,導致醫學基礎課程中評價模式難以真正地對學生進行評價。
(二)評價方式難以和社會需求相結合
大部分學校的醫學基礎課評價人員僅僅是教師,學生在評價體系中難以參與到評價過程中,醫學基礎課只需要通過結業考試即可,學生達到了及格分數就達到了課程目標,學生的能力是否滿足基礎課程要求的能力很難在評價模式中得到體現。醫學院對人才的培養也是重視學生的醫學專業課知識、能力和素質,對學生的醫學基礎課程不重視,用人單位也難以查看學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情況,導致部分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難以適應工作要求,出現對工作的厭惡情緒,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
(三)評價模式重視結果,忽視學生學習過程
在當前階段中,醫學基礎課程評價依然是以考試為主,以考試成績的高低評價學生的能力高低,對其中學習過程缺少評價。有部分的學校將學生的出勤率、課堂表現等作為課堂評價,但是存在教師主觀意識強烈,評價體系不完善等現象,過程評價也不科學[2]。這樣的評價模式存在很多缺點,首先,學生忽視了平時的學習,僅僅是在考試之前進行學習;其次,給學生太大的學習壓力,只能通過考試及格來達到評價合格,學習的課程較多,學生壓力也大;再次,學生不知道自身學習存在的問題,不了解自己應當在哪方面進行加強,教師也難以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難以對教學質量進行提高,出現了教學質量較低的現象。
因為在醫學基礎課程評價中存在很多漏洞,需要對其評價方式進行改革,通過對國內外教育理論的研究,通過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的評價,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醫學基礎課程評價改革的目標
(一)圍繞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等全面發展,真正體現學生的能力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堅持“能力本位”四線,圍繞著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進行全面發展,在醫學基礎課程評價中,對基礎課程的評價也要圍繞著知識、能力、素養進行設計,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對學生評價時也要對能力進行評價。教師要將知識、能力、素養三者當作整體,全面提高學生的水平,不能僅僅重視其中的某一個方面,人為地進行分割。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三者的實際情況,兼顧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保證每一節課三者在教學中都有所體現,通過每一節課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使學生可以真正得到發展。
(二)建立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評價體系
醫學校培養學生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素養三者的全面發展,在整個教學課程評價中都應當包括對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具體包括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應用知識、創新能力、分析能力、交往能力等[3]。根據不同的學習課程可以對某些內容進行側重和取舍,但是所有的課程都應當有明確的評價體系,保證對學生可以進行準確的評價。